游客
题文

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总结民国以来经验时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这地底的陈土,就是官僚、武人、政客。要建筑灿烂庄严的民国,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才能立起坚固的基础来。这便是改造中国的第一步……”此后孙中山为“搬去这三种陈土”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组国民党   ②提出新三民主义 ③确立三大政策   ④发动“二次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郡县制初现雏形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分封制全面崩溃 D.实行郡国并行制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