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睛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③琼瑶:美玉。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望 洞 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 君 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夜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色。 |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他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 |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C.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浩月银“下的山比成银盘中得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D.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同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