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7题)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 B.领导工人运动 |
C.农村包围城市 | D.国共两党合作 |
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北伐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