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6题)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 ‘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
|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
|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
|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
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他认为民生主义
| A.与中共的最高纲领一致 | B.与中共的目标求同存异 |
| C.与中共的目标完全不同 | D.与农民的平均思想一致 |
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 B.维新运动的影响 |
| C.抗日战争的影响 |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