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6题)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
|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
|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
|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一国两制”的提出 |
| C.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 D.“九二共识”的达成 |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
|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敌人之声” |
| B.“敌人之声” “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
| C.“伙伴之声” “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
| D.“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伙伴之声” |
如下图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
|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
|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朝核六方会谈 |
|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