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月份《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
下列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家渴记①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②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③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④水石。
④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盎传
①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②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④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⑤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②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注:①绛侯:周勃 ②人彘:吕后曾断戚夫人手足,把她扔进厕所里,称为“人彘”。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诸吕用事,擅相王
(2)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3)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4)袁盎引却慎夫人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臣闻求木之长者 |
B.陛下以丞相何如人?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C.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
D.今汉虽乏人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2)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第④段中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君 与 斗 廷 辱 之 使 其 毁 不 用这篇传记主要表现了袁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虬髯客传(节选)
唐杜光庭
虬髯曰:“计李郎①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②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吁嘘而去。
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一小板门,叩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门,门愈壮丽。婢四十人,罗列庭前。奴二十人,引公入东厅。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巾栉妆饰毕,请更衣,衣又珍异。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也,纱帽紫衫,趋走有龙虎之状,欢然相见。催其妻出拜,亦天人也。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对馔讫,陈女乐二十人,列奏于前,若从天降,非人间之曲。
食毕,行酒。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床,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曰:“此尽宝货帛贝之数。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吾欲于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二三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位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起陆③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勉之哉!此后十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与李郎可洒酒东南相贺。”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
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④缔构之资,遂匡天下。贞观十年,公以左仆射平章事。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公心知虬髯得事矣。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洒酒东南拜之。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
或曰:“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
【注】①李郎:李靖,隋末唐初著名将领,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一妹:姓张,一代侠女,因仰慕李靖而投奔为其妻,与虬髯客义结金兰。③起陆:腾跃而上,形容平步青云,大展鸿才。④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诣:前往。 |
B.必位极人臣极:穷尽。 |
C.以佐真主,赞功业也赞:辅佐。 |
D.非英雄所冀冀: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言毕,吁嘘而去侣鱼虾而友麋鹿 |
B.吾欲于此世界求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C.从夫之贵,以盛轩裳申之以孝悌之义 |
D.半乃虬髯所传耳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
B.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
C.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
D.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夫妇如约来到虬髯客家,梳理,更衣,行酒,赏曲,受到虬髯客夫妇热情款待,并得到了巨资馈赠。 |
B.虬髯客十分赏识李靖的才能,认为他必能辅佐真命天子,大展鸿才,成就功业,夫妻二人将同享荣华富贵。 |
C.虬髯客也曾想争夺天下,但认识到江山非李氏莫属后,决然退出,十年之后在千里之外成就自己的功业。 |
D.作者借虬髯客之口,宣扬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朝历时长久,非出偶然的主旨,反映作者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
(2)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
(3)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题。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①,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慈少仕东莱本郡为奏曹吏,郡与州有隙,州章劾之,慈以计败其章,而郡得直②。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突围直出,竟得刘备兵解融之难。后刘繇为扬州刺史,慈往见之,会孙策至,或劝繇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遇策,便前斗,正与策对,得其兜鍪③。及繇奔豫章,慈为策所执,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又称其烈义,为天下智士,释缚用之。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策命抚安繇之子,经理其家。孙权代策,使为建昌都尉,遂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至卒时,才年四十一,葬于新吴,今洪府奉新县也,邑人立庙敬事。乾道中封灵惠侯,予在西掖当制,其词云:“神早赴孔融,雅谓青州之烈士。晚从孙策,遂为吴国之信臣。立庙至今,作民司命④。揽一同之言状;择二美以建侯,庶几江表之间,尚忆神亭之事。”盖为是也。
(选自洪迈《容斋续笔•卷三•太史慈》略有改动)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⑤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注释】①冀:比冀,比较。②直:澄清。③兜鍪:头盔。④作民司命:被人们尊敬地奉养。⑤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遣人讯问其母讯问:探访问候 |
B.慈为求救于平原求救:请求救兵 |
C.经理其家经理:经营管理 |
D.孙权统事统事:统领事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慈以计败其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慈往见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为天下智士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D.果如期而反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
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
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郡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的诬告,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
B.太史慈智勇双全,是个孤胆英雄。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郡守孔融的围。 |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孙策让他去北方安抚旧主刘繇的儿子,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
D.太史慈志向高远,可谓个大丈夫。他认为应当提着七尺宝剑护卫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 |
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使慈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遇策,便前斗,正与策对,得其兜鍪。
(2)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