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格认为罗马法律对世界的征服最为持久的理由是①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奠定了基础②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③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④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欧洲社会主义时,第一次向中国人披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和一些留日学生,也开始零星、片段地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孙中山也曾发表演讲,称赞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主要是由于

A.俄国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 B.没有五四运动的有力推动
C.没有新文化运动创造的有利条件 D.缺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该文两万多字,分两期连载,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政治经济学)和政策论(科学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该文”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这一段话的意思包括
①肯定传统史学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②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
③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
④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之为手段
⑤认为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该加以改革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