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实际上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
| 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D.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观点的是( )。
| A.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复杂和阶级对立缓和,不可能出现革命形势 |
| B.反对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一词 |
| C.争取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就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
| D.无产阶级应当放弃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欧洲工人运动中出现机会主义倾向的直接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 | B.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强化警察军事机器 |
|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 | D.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
第二国际与第—国际建立相比,其显著区别是( )。
| A.活动形式以召开代表大会为主 |
| B.中坚力量是著名的工人领袖和活动家 |
| C.组织松散,是没有中央领导机构的联合 |
| D.国际内部存在着不同派别的斗争 |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出现有组织的斗争增多,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等特点,最重要的原因是 ( )
| A.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 | B.机会主义思想泛滥 |
| C.工人的境况发生变化 | D.欧美各国社会稳定 |
从亚洲革命风暴到亚洲觉醒的发展轨迹来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 A.亚洲人民具有反抗侵略的精神 |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
| C.亚洲人民斗争水平提高 |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