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5题。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
初,颇有令问,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上遣使按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为妃作七宝羃罹,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 上曰:“法不可违。”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 俊惭怖,疾甚。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上哭之数声而已。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隋书文四子传杨俊》)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颇有令问令:美好
B.上遣使按其事按:考查,核实
C.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固:坚持,固执
D.安能亏法乎?亏:亏待


2,4,6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弦歌于其上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B.①上以其奢纵,免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甘加兵谋魏十余年
C.①秦王之过,不应至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隋文帝反对奢侈腐化行为的一组是
①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②上忿然作色,升乃止。③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
官,不许④复拜上柱国。⑤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峻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13.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共10分)
⑴“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不知何以责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7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十万。淮阴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而侮人,项羽仁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合:会合
C.遂定楚地略:攻占
D.陛下而侮人慢:轻慢无礼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有功者害填然鼓
C.项羽仁爱人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臣等死守之常身翼蔽沛公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B.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九年,成进士。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征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清史稿》,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和平谨恪之臣崇尚    B.斌玉廷必变计估计
C.斌避兵浙江衢州带领  D.并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告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官以正风俗先      既自以心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征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宋荣子犹然笑之
C.斌察廉,奏留之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D.斌严正,不得发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B.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C.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
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有?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C.天灾流行,国家有代:世代
D.与粟,自雍属绛卒:终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微夫人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道也
C.夜缒出秦弗知取贷我
D.吾还也。其君是恶,民何罪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度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前弃繻生也。”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④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徐偃使风俗行:巡察
B.臣宜坚执锐被:披、穿
C.不足以一方之任亢:对抗
D.必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羁:束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辩博能属文闻郡中②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①复传,还当以合符②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
C.①此使者前弃繻生也②见犯死,重负国
D.①军无横草功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4分 )
(2)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3分 )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3分 )(《苏武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二)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之。”
荆轲游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燕市。酒酣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非庸人也。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悦
B.徙卫元君之支于野王属:隶属
C.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道路
D.而右手其胸揕:刺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而燕,燕人谓之荆卿丹不忍以己
B.请荆卿曰其先齐人
C.臣左手把后秦伐魏
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燕市荆轲游邯郸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①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②使工药淬之 
次进 ④故荆轲逐秦王 
⑤乃手共搏之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⑧酒酣

A.①⑦ B.②⑤ C.③④ D.⑥⑧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若属皆且为所虏

对荆轲的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而使樊将军自刎。
C.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D.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重要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翻译下列句子。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译文:
(3)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