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题)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 |
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
B. |
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
C. |
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
D. |
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
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
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
B. |
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
C. |
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
D. |
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
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
B. |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
C. |
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
D. |
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
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 |
邻保制度 |
B. |
保甲制度 |
C. |
十家牌法 |
D. |
里甲制度 |
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 |
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
B. |
缓和了朋党之争 |
C. |
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
D. |
加剧了阶级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