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山东乳山市高三期末29题)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共同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近代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写道:“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它是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就中国而论,这日是国民做“人”的第一日……”“这真是我们应该欢喜、应该庆贺的日子。”文中的国民独立做“人”是指
A.形式上摆脱列强奴役 | B.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 |
C.摆脱满洲贵族的统治 | D.普遍接受民主共和的观念 |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
C.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