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说:“仲民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当继承 |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 民间方言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耍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
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 |
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
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平“偏向”主要表现在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B.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3月颁布了《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商人通例》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A.北洋军阀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
B.《临时约法)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C.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杜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坚决反对与日本交战 |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
C.中国民众根本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
D.体现了当时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不明确 |
明清时期,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该材料表明
A.明清时期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B.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C.明清时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
D.明清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