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主张,这表明孙中山( )
A.希望通过和平改革拯救祖国 | B.希望通过暴力革命拯救祖国 |
C.已经对清政府彻底失望 | D.坚信三民主义能够救中国 |
“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流行应是在
A.鸦片战争后 | B.洋务运动时期 ![]() |
C.戊戌变法时期 | D.辛亥革命后 |
费正清教授曾经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下列理由中不能正确解释这一观点的是
A.因为中国社会环境未改变 | B.因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阻力依然存在 |
C.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仍然未停止 | D.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图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单位:千元)表。单从这张表的
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时
A.轻工业的上升势头明显![]() |
B.重工业的发展呈下降趋势![]() |
C.轻重工业发展比例渐趋平衡 |
D.工业分布开始向内地集中 |
以下这些描述“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民族企业;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的重要地区;④2010年成功地举办了一次国际交流盛会——世博会。”与下列哪一座城市的历史最为吻合
A.上海 | B.广州 |
C.南京 | D.厦门 |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洋务运动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