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上说:“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运动,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 ……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C.未看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因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下列不符合梁启超意思的是()
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 |
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 |
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 |
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B.寻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有创立法律之权” |
B.“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
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
D.“皇帝是国家元首” |
法国《人权宣言》第十条规定:“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以下言论与材料体现的主张相一致的是( )
A.我的茅屋就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
B.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C.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D.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