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 |
C.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 D.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
1927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认为:“党的责任是努力领导工人日常斗争,发展广大群众的革命高涨,组织暴动,领导他们到武装暴动,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城市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一主张表明()
A.革命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 B.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
C.中共的主要领导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D.中共领导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
某历史学家曾说,________以“民族国家”为新效忠对象而取代旧式“宗族”“种族”和“国君”的对象,反映民国以来社会历史的变化。“________”所填的内容应该是( )
A.义和团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土地革命 |
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 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
民国人冯文洵创作的《丙寅天津竹枝词》结尾是“寸土休夸值寸金,盛衰消长系人心。忽然买卖声沉寂,为鉴前车汉(汉口)与浔(九江别称)。”其反映了天津英租界房价大跌的情景。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 B.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 |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