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2题。
苏亮字景顺,武功人也。祖权,魏中书侍郎,玉门郡守。父祜,泰山郡守。
亮少通敏,博学,好属文,善章奏。初举秀才,至洛阳,遇河内常景。景深器之,退而谓人曰:“秦中才学可以抗山东者,将此人乎。”魏齐王萧宝夤引为参军。后宝夤开府,复为其府主簿。从宝夤西征,转记室参军。宝夤迁大将军,仍为之掾。宝夤雅知重亮,凡有文檄谋议,皆以委之。寻行武功郡事,甚著声绩。宝黄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及长孙稚、尔朱天光等西讨,并以亮为郎中,专典文翰。累迁镇军将军、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歧州大中正。贺拔岳为关西行台,引亮为左丞,典机密。
魏孝武西迁,除吏部郎中,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大统二年,拜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魏文帝子宜都王式为泰州刺史,以亮为司马。帝谓亮曰;“黄门侍郎岂可为秦州司马,直以朕爱子出蕃,放以心腹相委,勿以为恨。”临辞,赐以御马。七年,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八年,迁都官尚书、使持节、行北华州刺史,封临泾县令,邑三百户。除中书监,领著作,修国史。亮有机辨,善谈笑。太祖甚重之。有所筹议,率多会旨。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荐达后进,常如弗及。故当世敬慕焉。十四年,除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拜大行台尚书,出为歧州刺史。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给路车、鼓吹.先还其它.并给骑士三千。列羽仪,游乡党,经过故人,欢饮旬日,然后入州。世以为荣。十七年,征拜侍中。卒于位,赠本官。
(《周书·卷三十入》)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齐王萧宝夤引为参军 引:引荐。
B.寻行武功郡事 行:兼职。
C.累迁镇军将军 累:积累功劳。
D.领中书舍人 领:领导。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中才学可以抗山东者 ②从之者遇祸
B.①以亮为黄门侍郎 ②临辞,赐以御马
C.①故当世敬慕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欢饮旬日,然后人州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9.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直以朕爱子出蕃②有所筹议,率多会旨
A.①只是因为我的爱子离开领地赴任
②有什么筹划商议,大多能领会旨意
B.①只是让我亲爱的儿子随你走出藩篱
②办什么大事,全都会按旨意办事
C.①只是因为我的爱子离开领地赴任
②办什么大事,全都会按旨意办事
D.①只是让我亲爱的儿子随你走出藩篱
②有什么筹划商议,大多能领会旨意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亮善于待人处事的一组是
①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 ②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③凡有文檄谋议,皆以委之 ④列羽仪,游乡党 ⑤亮有机辨,善谈笑
A.①②⑤ B.①② C.②③⑤ D.③④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亮自幼知识广博,通达机敏,特别善于起草奏章。最初他被举荐为秀才,到洛阳时遇见河内人常景。常景非常器重他。
B.魏国齐王萧宝黄很信任苏亮。萧宝夤建立府署时,苏亮曾担任府署主簿。萧宝夤西征时,他任记室参军。萧宝夤升任大将军后,苏亮仍然担任他的属官。
C.魏文帝之子宜都王元式任秦州刺史,让苏亮担任司马。皇帝对苏亮说:“让黄门侍郎去当秦州司马,这是我爱子的意愿啊。他把你当心腹看待,你可不要恨我呀。”
D.苏亮为人机敏。他总是记住别人的善行,忘掉别人的过失,推荐称许后辈,常感未尽全力,因此同时代的人都敬重仰慕他。
12.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荐达后进,常如弗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故人,欢饮旬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少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寻擢监察御史,累迁中丞。
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计不轨。彦范谏曰:“昌宗谬横恩,苞祸心,亿测天命,皇神降怒,自擿其咎。逆而不诛,社稷惧亡。请付三司①考治。”不纳。
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后闻变而起。彦范进曰:“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后乃卧,不复言。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深居宫掖,修阴教以辅佐天子。”帝孱昏,狃左右,不能有所省纳。
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寻出为洺州刺史,改濠州。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阴令郑愔告变,诬彦范等同逆,乃贬彦范泷州司马。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曰:“此殆彦范辈为。”诏有司议罪。大理卿裴谈请即诛斩,家籍没。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三思又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
(节选自《新唐书﹒桓彦范传》,有删改)
【注】①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刑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请付三司考治 考 :审查,拷问 |
B.修阴教以辅佐天子 修: 讲习 |
C.而韦后雅为帝宠畏 雅: 娴雅 |
D.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 朝:上朝,朝见 |
下列语句,能体现桓彦范以国事为重的一组是( )
①以门荫调右翊卫 ②逆而不诛,社稷惧亡
③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 ④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
⑤榜于道,请废之⑥遂流瀼州,禁锢终身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③⑤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彦范向武则天弹劾张昌宗的不轨行径,但是他的上疏,如同泥牛入海。 |
B.桓彦范等率御林禁兵斩关而入,杀死易之等,逼武则天归还帝位给中宗。 |
C.桓彦范被加官特进封扶阳郡王,这是中宗对他作为匡复唐室功臣的一种嘉赏。 |
D.桓彦范被贬为濠州刺史,又遭武三思陷害,被终身流放到瀼州,途中被武三思假托君命派人杖杀。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白母传 (明)徐渭
白母者,山阴某里葛氏女也。年十六,归白公瑾。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成化中,以进士为分宜知县,母与俱往。其明年,公病逾时,而库所贮折银尚数千两,邻境有因饥而作乱者,聚徒百余人,将劫取之。县固无城郭,寇仓卒将及门,诸薄丞与其妻孥既弃署走匿他所,母独分命家人力拒其两门,乃始迁公别室,埋其银污池中,着公之服,升堂以俟贼。贼至,则阳为好语相劳苦,益尽出其所私藏钗珥衣服诸物以与贼。贼谢而去,而不知阴已表识其间,用是后稍捕得之。未几,公竟以病死于县。先是县阻江水,一方舟渡,人多争溺死者,母劝公为浮梁以济。而公之政治有恩惠,又大略时出母之意。母之贤既已闻县中,至是丧公而归也,民哭声溢郊野,其妇人载橐①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母都一毫无所取以归,时年若干矣。归若干年而后卒。其始归时,独闭门谢外事,修饰谨慎,以率先其帷中,教子孙使治行谊。里中人贤母,亦如其在分宜也。至其末年皓首时,乃始听邻人诸族戚之请,为之决疑难,断不平。有不讼于官而谋于母者,即桀猾,母一言冰解而兽伏。于是府若两县学诸生数百人,以母走告知府汤公,公令榜其门。时母已老就枕席,至榜日,独呼其孙宪令起,沐浴更衣坐堂中,益遍召其诸子孙使来前,榜声绝而母逝矣。
论曰: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未闻以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阻百余创起之寇于呼吸之间,匿贮金,徙病男子,假冠服出所藏,又默识其所欲与,若母之敏给而奇者也。假令母与诩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闽越东夷之寇相从事,其所谓敏给而奇者,又不知何如也!余于斯重有感焉。母之曾孙贫数为余道母事,且曰:母死时,出其筐中所计族人婚姻巾括衰带至麻缕系缀之细无不具,其他物称是,子孙男妇人哭泣成礼而已。嘻!观于斯,而母之慎密计深远又如是哉! [注]①橐:袋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白公瑾归:女子出嫁。 |
B.县固无城郭固:原本。 |
C.母劝公为浮梁以济济:渡。 |
D.又默识其所欲与识:记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益遍召其诸子孙使来前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B.则可与共事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
C.未闻以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母之曾孙贪数为余道母事臣为韩王送沛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记述的白母,于民则“却寇”造桥、断讼分难,于家则竭才尽智、“修饰谨慎”,故深受百姓和族人的尊敬。 |
B.文中关于白母与徐氏“不为妇人”,则完全可以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假设,表现了作者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
C.本文在表现白母机智勇敢的“丈夫气”之外,还通过对白母临终前预先精心安排丧礼用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缜密周到的一面。 |
D.本文撷取白母一生中的几个生动片断,绘其形象,写其精神,笔法详略有致,体现出作者驾驭材料的良好能力。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亚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3分)
②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3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臣死有余僇僇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向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②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苏轼,字,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0,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蹇叔之子与师( ) (2)穆公访诸蹇叔( )
(3)秦伯素服郊次( ) (4)乡师而哭(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吾其还也 |
B.劳师以袭远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C.君见师之出为吾子之将行也 |
D.余收尔骨焉 复驾言兮焉求 |
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举例分析课文《秦晋殽之战》叙写战争的主要特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