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
于志宁列传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诏功臣世袭刺史,志宁奏:“古今异时,慕虚名,遗实患,非久安计。”帝皆从之。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以为“今东宫乃隋所营,当时号为侈丽,岂容复事磨砻彩饰于其间?丁匠官奴皆犯法亡命,钳凿槌杵,往来出入,监门、宿卫、直长、千牛不得苛问。爪牙在外,厮役在内,其可无忧乎?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辄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宁,殿下可不思之?”太子不纳。而左右多任宦官,志宁复谏曰:“奄官者,体非全气,专柔便佞,托亲近为威权,假出纳为祸福。故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近高齐任邓长颙为侍中,陈德信为开府,内预宴私,外干朝政,齐卒颠覆。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轹贵仕,品命失序,经纪不立,行路之人咸以为怪。”太子益不悦。东宫仆御旧得番休,而太子不听,又私引突厥,与相狎比。志宁怀不能言,上疏极言曰:“窃见仆寺司驭,爰及兽医,自春迄夏,不得番息。或家有慈亲,以阙温清,或室有幼弱,以亏抚养,殆非恕爱之意。又突厥达哥支等,人状野心,不可以礼教期,不可以仁信待。狎而近之,无益令望,有损盛德。况引内閤中,使常亲近,人皆震骇,而殿下独安此乎?”太子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往刺之。二人者入其第,见志宁憔然在苫块中,不忍杀,乃去。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赠幽州都督,谥曰定。《新唐书》140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爪牙在外,厮役在内,其可无忧乎    爪牙:得力帮手
B.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            寺人:和尚
C.又私引突厥,与相狎比              狎:亲昵
D.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              衔:怀恨在心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贞观三年时,太宗设宴近臣,太宗问到志宁,志宁因是四品官职没被有司请,太宗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而志宁得以参宴。
B.太子用人多任宦官,志宁以历史上用宦官而失天下的例子来进谏太子,太子很不高兴。
C.志宁多次进谏无效,于是向太宗上疏,引起太子不满,并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前往刺杀志宁。杀手进他家时,看见志宁生活朴素是个清官,就不忍心杀而逃离他。
D.在皇上讨论废王皇后事时,因志宁不为武后说好话。武后受封后就认为他不趋附自己,给他定罪并免去原来官职,被贬出任荥州刺史。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
(2)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辄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宁,殿下可不思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②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③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④矣。或曰:书已入圹⑤。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掠:拷打。②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③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④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⑤圹:墓穴。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贼京师陷:沦陷
B.平生亲故,夙良材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易棺趣:催促
D.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使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从孙某书诣郡②臣具表闻
B.①学士词人无取求②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并藏焉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卒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用“/”给句子断句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西湖七月半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①,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
注:①优傒:歌舞演员及仆役。 ②颒huì ,洗脸。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闺秀,携及童娈娃:美女
B.竹相发肉:指歌喉。
C.见篙击篙止:只
D.舟子急放断桥速:招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看月欲人看其看月者一一簇拥
B.向浅斟低唱者出以五类看
C.亦不作意看月匿影树下亦出
D.船上人怖关门故二鼓以前

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最为贬斥的一类人的一项是

A.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D.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属记叙性散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将这段文言文的一部分用斜线“/”断句。
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
翻译下面的句子。(共8分)
①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译文:
②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文言文阅读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师:以……为师
B.说之下:使做……的下属
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事变。期:期望
D.留守叶衡重之雅:非常,很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筮仕,决蓍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B.弃疾掌书记廉颇赵将
C.献俘行在,斩安国市张衡善机巧,尤致天文阴阳历算
D.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游自书典所记,未有

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释]①醳:(shì)通“释”,释放。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楚相饮从:合纵 B.门下张仪意:怀疑
C.因而数之让:责备 D.仪宁能乎渠:哪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求通子之愿约连兵大举
B.苏秦之舍人辞去沛公以为诈,用张良计
C.乃诫门下人不通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D.此在吾术中不悟卒三岁迁为太史令

下列语句中都能体现苏秦对张仪用计的一组是
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②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③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④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⑤又使不得去者数日⑥乃使人微感张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了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个2分,共12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瑟(敲鼓)
B.于是秦王不(愉快)
C.相如车避匿(调转)
D.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愚笨、拙劣)

下列句子加线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奏盆缻秦王,相娱乐斧斤时入山林
B.且相如贱人不闻诗书之训
C.蔺相如止之而死付之度外矣
D.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人之力而敝之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

A.而不者,未之有也
B.安能豪杰之流
C.而学于师
D.行露宿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