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日:“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o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日:“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日:“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摔入o弼盛气日:“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褥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日:“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日:“能。”王日:“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齐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日:“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日:“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 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日:弼死未二十年天下犬乱中原教千里人影殆绝玄乌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
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6. 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   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a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   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7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   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8.断句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   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8处)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 “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出与人见也固:本来
B.遂为广陵儿所绐:欺骗
C.广陵儿此公出家资讽:劝说
D.他日节江上拥:执持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不与人见其负大舟也无力
B.不复与予见者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则耻师
D.赎其田易人者亦犹今视昔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答: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
答: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能者百余人耳属:跟随B.项王军垓下壁:营垒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不知有汉
C.故汉追及之
罚所及,则思无怒而滥刑
D.项王瞋目叱之

夜缒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④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B.焉用亡郑陪邻
C.若舍郑为东道主 D.越国鄙远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3分)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 结庐,建房居住
B.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呈现
C.遂相与之营:经营
D.而姑焉寓:寄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好客喜游倚歌和之
B.此居齐安三年犹不能不之兴怀
C.拔去一,斥其所据孰能讥之乎
D.为怅然移日及其所既倦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5处)
第二段结尾“子瞻于是最乐”和第三段结尾“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均表达了苏轼之“乐”,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处“乐”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4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