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我国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抵达月球捕获点。从万户的飞天豪情到“嫦娥”38万公里的奔月之路,中国人正在把蟾宫折桂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转化为现实。科技人员查阅整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这表明
A.文化具有多样性 | B.文化具有继承性 |
C.文化具有稳定性 | D.文化在不断发展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里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
A.淘汰所有的传统文化 |
B.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
C.使新文化建立在旧文化的基础之上 |
D.首先剔除旧文化,然后建立新文化 |
2006年1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这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中国的姓氏是最完整和富有内涵的,姓氏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是重要的。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
B.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C.姓氏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 |
D.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这说明
A.文化具有继承性 |
B.中华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总和 |
C.中华文化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 |
D.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
材料一:2006年2月12日,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确定的501个推荐项目是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筛选而来。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其中,备受关注的梁祝传说、格萨尔史诗、秦腔、吴桥杂技、水书等文化遗产均获入选。另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进入推荐名单。
材料二: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都市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1)材料一、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是怎样认识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