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⑥ | D.②④⑥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唐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白起)?”唐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范睢)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唐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奇之,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始皇以其年少而立奇功,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质:做人质 |
B.破城堕邑,不知其数堕:同“惰”,使……懈怠 |
C.令装治行治:准备 |
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赠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②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
C.①请因孺子行 ②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
D.①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②再至,陛下乃疑矣 |
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始皇“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君其试臣,何遽叱乎②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④请因孺子行,K]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
B.吕不韦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 |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2)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秉谦,字兆豫,歙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鄞县知县。用廉能征,拟授御史。久不得命,以葬亲归。光宗立,命始下,入台,侃侃言事。
天启元年,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户部尚书李汝华建议兴屯,请专遣御史,三年课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即擢京卿。秉谦力驳其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汝华疏辨,秉谦再劾之。
沈阳既失,朝士多思熊廷弼,而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且曰:“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章下廷议。会辽阳复失,廷弼旋起经略。巩坐妄议夺官,遂与秉谦为仇。廷弼既镇山海,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副使梁之垣请行,廷弼喜,请付二十万金为军赀。兵部尚书张鹤鸣不予,秉谦抗疏争。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
鹤鸣既抑廷弼,专庇巡抚王化贞,朝士多附会之。帝以经、抚不和,诏廷臣议。秉谦言:“陛下既命廷弼节制三方,则三方之进战退守当一一听其指挥。乃化贞欲进,则使廷弼从之进;欲退,则使廷弼随之退;化贞倏进倏退,则使廷弼进不知所以战,退不知所以守。是化贞有节制廷弼之权,而廷弼未尝有节制三方之权也。故今日之事,非经抚不和,乃好恶经抚者不和。请专责延弼,实图战守。”
后朝议方撤廷弼,而化贞已弃广宁遁。秉谦益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秉谦复上疏言:“鹤鸣一入中枢,初不过卤莽而无远识,既乃至凶狠而动杀机。明知西部间谍俱虚,战守参差难合,乃顾自欺以欺朝廷。”当是时,大学士沈纮假劾鹤鸣疏,出秉谦于外。无何,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是冬,皇子生,言官被谪者悉召还,独秉谦不与。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明史·江秉谦传》,有删节)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三年课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课:按一定的标准考核。 |
B.因言汝华尸素尸素:占着职位,不干事情。 |
C.巩坐妄议夺官坐:坐着。 |
D.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交通:暗中结交 |
下列每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秉谦力驳其谬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①而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苍苍 |
C.①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②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
D.①乃好恶经抚者不和②乃能衔诚致哀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江秉谦顾全大局、一心为朝廷的一组是
①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②秉谦力驳其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
③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④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
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⑥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A.①②④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秉谦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先后被任命为鄞县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他仗义执言,一再向朝廷上疏进言,一生忧国愤时,最后含恨而终。 |
B.江秉谦恳切陈奏君臣无私为国奉献的道理,极力反对户部尚书李汝华大兴屯田的建议,并多次弹劾李汝华,终于使得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
C.沈阳失陷之后,给事中郭巩不顾大局,说熊廷弼的坏话,江秉谦愤慨,坚决地驳斥了他,因而两人结怨,后来江秉谦遭到郭巩的陷害。 |
D.兵部尚书张鹤鸣为官弄权,压制熊廷弼庇护巡抚王化贞,江秉谦上疏弹劾,大学士沈纮等人假借上疏弹劾张鹤鸣,将江秉谦逐出京城。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修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廉能征,拟授御史。 (3分)
(2)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4分)
(3)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9分)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夜邑:地名。 ⑤淄上:地名。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车弗谢而去道歉 |
B.先生志之矣通“识”,知道 |
C.三月而不克之也。攻下 |
D.明日乃厉气循城沿------巡视。 |
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2) 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3)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后面题。(共19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 |
B.请辞决矣请:请允许我 |
C.今日往不反者反:反复 |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 |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千金之资币物 | B.太子迟之 |
C.行李之往来 | D.顷之未发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又前而为歌曰
C 乃朝服,设九宾之礼。 D 皆白衣冠以送之翻译下列句子。(共10分)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对下面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我因供养祖母没有主意。 |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诏书急切严厉,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
C.则刘病日笃——可是祖母的病一天天沉重。 |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