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害不除,何以牧民牧,牧放。 | B.乃鞠之,款伏款:缓慢。 |
C.兴祖命并执之执:逮捕。 | D.虫死而麦稔稔:成熟。 |
9.文中“为吏于有司”的“于”,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D.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兴祖任铅州知府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治理声名显著。 |
B.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
C.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
D.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不入境骚扰。 |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贵耕战而 贱儒生贱:轻视 |
B. |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
C. |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
D. |
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
B. |
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
C. |
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
D. |
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
B. |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C. |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
D. |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
B. |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
C. |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
D. |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4 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 京口 ,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遗民 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 部曲 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 传檄 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 祖逖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B.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C.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D.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
B. |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
C. |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
D. |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
B. |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
C. |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
D. |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B.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C.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D.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
B. |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
C. |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
D. |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
B. |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
C. |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
D. |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日:"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 犯 . 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抵 . 极 . 刑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 史。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 间,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 减 . 膳 .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 "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捕之,少涉疑似,皆拷 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帝悉令斩之, 大 . 理 . 丞 .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日:"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D.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
B. |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
C. |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
D. |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
B. |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
C. |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
D. |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 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论语· 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 里仁》 )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 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 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 恶名"。试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