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2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指:“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根据材料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

语言影响力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涉及使用人数,经济实力,在国家科学、外交、社会文化中该语言的重要性等方面。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语言影响力首推英语。18、19世纪(英式)英语大举传播并问鼎世界。……二战后,在英语的传播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到200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英语母语者使用美式英语。
材料二:(中国)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到12477人。
材料三: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截至2013年,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语大举传播的社会背景。并简要分析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后的英语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中国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学院在海外快速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忽略语言本身的因素)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步。

材料一自由、平等的权利是人类首要的、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人类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然的自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自由,放弃自然的平等是为了取得政治的平等。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国家权力应该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

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题,任选上表中的一则材料,结合18世纪的史实进行论证。

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秦驰道示意图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
历史资料
11世纪前
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11—15世纪
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17世纪中期
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19世纪中期
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