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一个博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对他这番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美国继续推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 |
B.美国改变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看法 |
C.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
D.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 |
1942年5月前后,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
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
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人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面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879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随之狂跌。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
A.改良蒸汽机 | B.蒸汽机车 | C.汽车 | D.电灯 |
张謇是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积极投身实业。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辆,其中2/3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
B.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