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延年自刎
春,大司农田延年①有罪自杀。昭帝之丧,大司农僦②民车,延年诈③增僦直,盗取钱三千万,为怨家所告。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④。延年抵曰:“无有是事!”光曰:“即无事,当穷竟!”御史大夫田广明谓太仆杜延年曰:“《春秋》⑤之义,以功覆过。当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今县官⑥出三千万自乞之,何哉?愿以愚言白大将军!”延年言之大将军,大将军曰:“诚然,实勇士也!当发大仪时,震动朝廷。”大将军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⑦。谢田大夫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田大夫使人语延年。延年曰:“幸县官宽我耳,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闭阁独居斋舍,偏袒,持刀东西步。数日,使者召延年诣廷尉。闻鼓声,自刎死。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田延年:西汉阳陵人,字子宾,担任大司农。②僦(jiù):雇佣,租赁。③诈:用手段诓骗。④道地:代人事先疏通,以留余地。⑤《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整理修订而成,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⑥县官:朝廷,官府。⑦悸:因害怕而自觉心跳。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诈增僦直
(2)诚然
(3)县官宽我
(4)诣廷尉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功覆过
以愚言白大将军
B.自乞之
自抚心
C.为怨家所告
欲为道地
D.《春秋》之义

非田子宾之言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无事,当穷竟!
(2)通往就狱,得公议之。
御史大夫希望宽恕田延农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从选文看,田延农是个怎样性格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3分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有敢随王者三族罪:过失,错误
B.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如果不是,没有
C.士争临城死敌:抵抗
D.景帝召田叔粱案:通“按”,审查,追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进言田叔等十余人②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B.①公以言孟舒为长者也②厌之有
C.①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①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②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⑥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信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之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站立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部 D.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加点词语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B.素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

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翻译下列句子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此亡秦之续耳。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项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

A.阙秦以晋,唯君图之
B.晋函陵,秦军氾南
C.烛之武退秦师
D.缒而出,见秦伯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取之?
B.若亡郑而有益君/莫若遣腹心自结
C.舍郑以为东道主/彼与彼年相也,道相似也
D.夫晋,何厌有?/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之,不仁敝:损害
B.夫晋,何之有厌:嫌弃
C.朝济而夕设焉版:版图
D.又欲肆其西封:封邑,封地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其爱国精神可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在整个劝说过程中,烛之武只字未提为郑国乞求的话,处处为秦国着想,让秦穆公充分认识到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C.在分析亡郑、存郑的利弊过程中,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比中让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真正目的。
D.烛之武能退秦师成功,除了其智慧和外交才能外,秦、晋之间有矛盾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