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州遍地小洋楼(有删节)
冯骥才
如今,小洋楼就像手机那样,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人的奢侈到遍地开花般的普及。从一种时髦到一种狂潮,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片洋楼群。它们傲立于山野,突现于平原,它们和这里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全无关系。一次我驱车从杭州到全华,两边车窗外的景现叫我震惊不已,那些青瓦粉墙的村舍已经荡然无存,满山遍野全换成了这种舶来的简易的小洋楼!在这波澜壮阔的小洋楼的海洋里,不仅荡涤了一切历史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今日国人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倾倒。这种在心理上失去了文化的自信,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至于城市,问题更要严重一些。在"旧城改造"不断增加的势头下,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刮地铲去,然后把地皮交给开发商。开发商为了房子好销,顺应大势,当然是愈洋愈好。于是,城市被开发商们一块块买去,街道没有了.全变成了小区,原先那些美丽的街名和地名也被抛掉;高高矮矮的洋式的楼群拔地而起.最后再起上种种洋气十足的名字,如"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美国小镇""西班牙城堡""香榭里舍别墅"等等。于是我们各地的中国人都拔寨起程,离开历史,进入这种千篇一律的商品性质的"洋人的天地"中来!
我们就这样"走向世界"吗?我们仅仅住在这些洋楼和洋地名里也会沾沾自喜吗?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城市里却没有"西安广场""龙城""长城别墅""飞天公寓"和"颐和园"?
应该承认,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逢迎,是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不仅地名,连各种各样的店名、商品名称、乃至人名,也常常以起一个洋名为时尚。
在这样的弱势及至劣势的文化环境中,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由此想想看,我们的下一代在如此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还会有多强的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吸纳与融合十分自然,并不可怕。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这一点,倒是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他们的文化早已与世界相融,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却充满了自豪感与光荣感。而我们为什么一提到传统便被认做"抱残守缺"?一说"现代"就一准是"洋式"的!难道我们创造不出灿烂迷人的东方血型的现代文化?我们只会模仿洋人吗?
记得前两年,报上常常见到一句话,便是要城市"高起来,亮起来,洋起来"。这"高、亮、洋"三个字都很值得推敲。把高楼大厦和灯火辉煌视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恐怕多半
来自于对纽约与芝加哥的印象;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官印象.,一种对现代都市的非理性的误解。至于"洋起来"就有些荒唐了。一位外国朋友曾经笑着问我:"什么叫'洋起来',
是不是要和我们一样?"他这句话是玩笑.却使我挺尴尬。我只能用玩笑打个岔,还带点狡辩:
"洋起来就是多一些你们洋人来。"
他听了,不再说,还是笑,却令我更加尴尬。我心里暗暗地骂我们一些国人的糊涂!说糊涂还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轻贱。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上,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在文化上,自觉地自我轻贱很危险,不自觉地自我轻贱更危险。我常常从这个视点上,不无忧心地注视这神州大地上方兴未艾的小洋楼们,却不知该怎么办。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发人深省的普遍现象?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6分)
2.透过现象,作者看到什么样的本质?(4分)
3.作者在文中说"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神州遍地小洋楼"满怀忧虑,是因为这些小 洋楼与当地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全无关系。
B.文章前两段中,作者含蓄地告诉我们,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这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必然代价。
C文中"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颐和园'?"一句,是作者运用反语的修辞告诉我们.洋人其实很轻视中华文化。
D.作者在文中说"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之所以"不足为怪",是因为认同和逢迎强势文化已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作者在文中满怀忧虑,同时又满怀期待,字里行间透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但并不盲目排斥外
来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微时代”,读什么?
①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 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②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帐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③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帐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 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④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帐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⑤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帐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⑥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①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②老人很明显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③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不能弯曲。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④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射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⑤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⑥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入生。
⑦世上有句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的,值得庆贺的吗?
⑧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⑨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⑩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下列对文中内容判断有误的两项()()
A.第①段作者从形、色、质地等方面来描写老人的西红柿。 以“乒乓球”来描绘其“小”的特点;以 “柿蒂部羽毛状呈绿色”及“很坚硬,硌手”等从颜色和质地来描绘其“青”的特点。 |
B.第②段老人说“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老人将冬天的西红柿比作“奸细”,意在强调社会上有狡猾的人,说明人与人关系的险恶。 |
C.第⑤段中“人生也是有气节的啊!”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西红杮的生长触发到人的生长过程的思考,内容上更进一层。 |
D.第⑦段“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这句话含义是: 人们希望超越正常生长状态的认识是浅薄的,连上帝都在嘲笑,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认识的否定和讽刺。 |
E.本文在构思上托物言志,从生活小事自然过渡到人生感悟,自然贴切。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简析文章题目“节气是一种命令”的内涵。
对于有些家长让孩子“两岁识字,四岁扫盲,五岁学外语”等早教现象,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 | B.比喻论证 | C.事实论证 | D.正反对比论证 |
对待不同的文化遗产,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作者认为要批判地吸取的有()。
A.鱼翅 烟枪 | B.烟灯 姨太太 | C.鸦片 烟灯 | D.鱼翅 鸦片 |
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答: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让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唤醒活泼的世界。 |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是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的掠夺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生活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