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生命的磨盘     陆寿铭
我十七岁时在乡下,村上人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小X光机”,这个绰号其实是夸我为人搭脉搭得准。我家是祖传中医,我父亲在世时为人看病,常用一句“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的根源”的话来说明搭脉的作用。其实,父亲比我搭脉还要神奇,我幼时跟父亲学医,看父亲给人搭脉,一般都是双手齐上,双目微闭,那时四周很安静,似乎能听见父亲的心和病人的心一齐跳着。
父亲为人搭脉时,一般都坐在院子里的瓷石鼓上,如果此时遥望父亲,就会觉得瓷石鼓和搭脉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关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夜晚站在院子里遥望茫茫宇宙中的星星,看不清时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一度时期,我曾饶有兴趣地怀想大自然中的石头和中医似乎也存在一些神奇的关联。以前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在石鼓路口的一处老宅中跟随名医施今墨先生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施老先生家中全是石桌,石凳,父亲就在石桌上帮施老先生抄了几年药方,父亲感觉医术长进了许多。后来父亲自己也买了几只瓷石鼓当凳子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每天黎明,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我相信这是智慧之光。等到我也能像父亲一样为人搭脉时,早已下放到了农村,那时我住在生产队的养猪场,自然没有美丽的瓷石鼓当凳子,甚至连一张桌子也没有。有一天我偶然在仓库里发现有一个青石大磨子,圆圆的磨盘正好用来当桌面,当时真的很高兴。从此,只要有人来找我搭脉,我就会把来人带到这石磨前,好在乡下人见惯了石磨,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等到把手臂卷起,把手腕枕在冰凉的石磨上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粗糙,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只要坐在石磨旁,许多灵感就会突涌而来。说来也奇怪,在石磨上为人搭脉的日子里,我不但每次为人搭脉都搭得很准,而且名声也渐渐地传了出去,连三十里外的东坝镇也有人来找我搭脉。记得那年春天,因为找我的人多,竟然把屋后的那片苦麻菜也踩平了许多。
但是人的命运安排往往身不由己,我从农村返城以后,曾经辗转换过好几种工作,年轻时一直想当一名出色的中医,但始终未能如愿。前年12月28日是知青下放三十周年纪念日,我随朋友又回到了当年的乡村,一下车我就直奔养猪场,想去看看那个大青石磨盘,谁知养猪场的房子早就拆掉了,我怅怅地回到村子里,却见队长家的长凳上坐了一排人都在等我,全是找我搭脉的熟人。三十年不见,有许多话要说,但是那天我因急着赶车,最终也没顾上问一问养猪场石磨的下落。再想想那个青石磨盘或许也有生命,既然流落到人世间,尘埃就不会永远将它湮没,有可能还会再见。
1.文章的题目为“寻找生命的磨盘”。作者为什么把青石磨盘称为“生命的磨盘”?请分点阐述。
2.根据下列要求,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⑴“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为什么说瓷石鼓会发出“迷人的光芒”?
⑵“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为什么说磨盘“是上天送给”的?
3.文章最后一段,⑴“我”未能看当年那个青石磨盘时,心里为什么“怅怅”的?⑵接着写到在队长家见到那些等我的人全是当年找我搭脉的熟人,文章记叙这个内容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施今墨先生到“父亲”到“我”,文中的人物都和石头相关联,都对中医有着石头般倔强不懈的追求。
B.从考究的石桌、石凳,到瓷石鼓,再到粗糙的石磨,既表现了其主人在从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嗜好,也暗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
C.“我”用磨盘搭脉时,乡下人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石磨有些冰凉和粗糙,毕竟是个遗憾。但由于当时生活的艰苦,只好因陋就简。
D.“我”对青石磨盘流落到人世间感伤而不沮丧;“我”相信它有可能还会再见,表现了“我”的“未能如愿”的从医愿望终有实现的一天。

E.文章语言朴实,淡淡写来,叙述了几辈人的从医故事,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对中医这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痴迷和神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染
袁炳发
高三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想。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想。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叫:“这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后,又抱怨:“瞧瞧,这个点背,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敦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式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净瞎扯!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玩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五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
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不说,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等着吃香的喝辣的!”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向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 … ”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于是写了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偶然看见一个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最后把手停在了半空中。接连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芽儿,他忧心忡忡,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个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选自《 青春》,有删改)
为什么杨直的老师、同学都认为北大、清华任杨直选,而他的邻居们却认为不见得?( 3 分)
“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3 分)
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试作简要概括。(4 分)
文中转述杨直在高考考场上写的作文,是否偏离了本文的主题?为什么?( 4 分)
杨直的家庭环境恶劣,而他却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试探究他成功的原因。(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 分)
网络写作与国家文化战略
马季
目前,中国网民接近4 亿人口,在线阅读人群和宽带拥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2004年博客出现之后,网络写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截至2009 年年底,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已突破百万,约5000万读者通过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值得重视的是,民众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关注程度,其广泛性超越了上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这一现象说明,网络写作的影响力已经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毫无疑问,调整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正摆在我们面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文化格局悄悄发生了变化,各具特色的东亚三国崭露头角,日本动漫产业全球领先,韩国电脑游戏迅速崛起,中国以举世无双的网络文学震惊世人。但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及时抓住了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尤其是日本,2003 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 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 倍。日本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开展“漫画外交”,不仅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象。
当然,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发展尚未进入产业化的高峰时期。也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对它的未来做一个远景规划。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那么,网络写作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这一全民文化新姿态的呢?
互联网在传统的文学艺术与真实的世界之间构建起一个仿真的世界,它既大大地满足了人们企图通过想象扩展自己现实世界的欲望,又以其比传统传媒艺术更加可感的特性,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梦想成真”的意愿。这无疑是时代特征的最新体现。而网络小说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历史架空类、玄幻科幻类、都市青春类、官场职场类、游戏竞技类、灵异惊悚类、新军事类和新武侠类等。事实上,网络小说作为一股新的文学力量,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以“转换表达方式”推动文学表现形式创新机制的产生,进而丰富当代中国文学谱系。
由于网络写作者的身份千差万别,因而实现了真正的多样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写作与以往的体制外写作相比,在书写方式和人群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依靠网络写作生存的网络职业写作者队伍已经超过了各地作协的专业作家队伍。网络写作的速度和数量是惊人的,写作者依靠文学网站的运作,获得不菲的收入,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时代进步的结果。百万业余写作者不断耕耘、相互切磋,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能量。
网络写作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辉煌的中国诗歌逐渐退出了文学的中心舞台,对于一个诗歌大国来讲,这或多或少让人惋惜和感叹。然而,网络诗歌的发展扭转了这一局面。据调查,相对于其他网络写作,网络诗歌的写作人群分布最广、年龄差距最大,作者数量最多,网络上每年产生大约20万首诗歌作品,诗歌网站、论坛和博客超过1 万家,每年的出版物有近百种。在国学热的推动下,网络古体诗词写作也出现了全新局面,其发展态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
网络作品目前已经成为新兴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在线阅读的收费模式已经初步建成,作品的影视、舞台剧改编和游戏改编方兴未艾。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影响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具有百亿规模的行业目前每年只能产生1 亿5 千万的收益,可见其潜能巨大。
(选自《 人民日报· 海外版》 ,有删改)
下列关于网络写作所体现出来的全民文化新姿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写作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满足了人们的文学创作欲望,推动了文学表现形式创新机制的产生。
B.与以往的体制外写作相比,网络写作使书写方式和人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写作速度还是写作数量都是惊人的。
C.网络写作除了能给写作者带来不菲的收入外,还能够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D.网络写作的影响力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不仅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发展,而且催生出一条新兴文化产业链。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方式的兴盛扩大了网络写作的影响力,网络写作已由文学领域渗透到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

4

B.日本和韩国文化产业化的做法值得我国效仿,目前,我国应在网络文学尚未进入产业化时期时调整文化战略。

C.中国民众对网络作品的热情丝毫不逊于对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热情,这充分证明了网络写作影响力的巨大。
D.网络文学之所以难以迎来产业化的高峰时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中国的网络写作有哪些特点?( 3 分)
网络写作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俄国 叶·扎米亚京
邓蜀平 译
天寒地冻,彼得堡在燃烧,在发出梦呓。显然,雾幕后面那些看不见的黄色和红色的圆柱、尖屋顶、灰白色的铁栅栏都踮起脚尖吃力地走着,脚下发出咯吱咯吱和沙沙沙的声音。一轮患热病的、前所未有的冰太阳悬在雾中——它上下左右全是雾——像一只鸽子盘旋在一座着火的房屋上空。龙人们从梦魇的雾世界里钻出来,出现在人间世界,他们口里吐出雾气,这雾气在雾世界里便是能听见的话语;然而在这里,仅仅是一团团白雾而已;他们忽而浮现,忽而又沉没在雾中。那边有一辆电车,轧轧响着从人间世界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
一条龙挎着步枪,暂时停留在电车平台上,驶往全然不明的去处。鸭舌帽压在鼻子上,假如没有两只耳朵,那顶帽子一定会吞没龙的脑袋,可是两只招风耳朵托住了它。军大衣拖到地上,袖子耷拉着,靴尖朝上跷起——里面是空空的。雾里有一个小洞:是嘴巴。
这已是在奔驰着的下界了,所以在这里龙嘴里吐出团团寒雾便成了可见可闻的话语:
“……我押着他走:一副知识分子嘴脸,叫人瞧着就讨厌。这狗杂种还嘴硬,你信吗?还嘴硬!”
“后来呢——押到了?”
“押到了:没转手就直接送他升天了。用的是刺刀。”
雾里的小洞合上了,只剩下空帽子、空靴子、空的军大衣。电车轧轧响着从这个世界疾驰而去。
蓦然间,从两只空袖筒里长出两只红彤彤的龙爪子来。空的军大衣蹲在地上——龙爪子捧着一个灰色的、冰凉的、由寒雾物化而成的小东西。
“我的妈呀!小麻雀冻僵了,啊?你瞧瞧这事儿!”
把帽子朝脑后一推——雾里便出现了两只眼睛——从梦魇世界通到人间世界的两道小缝。
龙使出浑身气力朝红爪子上哈气,显然这是在对小麻雀说话,但这是在梦魇世界里说的,所以听不见。电车轧轧响着。
“这小畜牲多可怜啊:好像动弹了一下,是吗?还没动?还没动?它肯定会缓过来的,真的……你瞧这事儿!”
龙使出浑身气力朝红爪子上哈气,步枪撂在地上。然后就在命运之神指定的那一瞬间、空间的那一个点上,小麻雀蹬了一下腿,又蹬了一下,便从红色龙上噗地飞起,飞向那全然不明的去处。
龙咧开嘴,雾腾腾、喘吁吁的嘴巴一直咧到耳根。帽子慢慢落下来,遮住了通到人间世界的两道小缝,被两只招风耳朵托住。这位送人升天的向导从地上拾起步枪。
电车轧轧地磨着牙,从人的世界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
注释:
①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1884—1937),小说《龙》写于1918年,以俄国革命时代为背景,写出了作者对革命时代的体验。
② 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龙是凶恶的妖魔,能喷烟吐火。
③ 此人是一个俘虏。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龙残杀俘虏和爱惜一只小麻雀两个情节,它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龙身上复杂矛盾的性格。
B.龙通过自言自语,交代了他押送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因为他“嘴硬”,一气之下用刺刀杀死了他。
C.小说中的电车、小麻雀都去了“全然不明的去处”, 龙却有着明确的去处,他还要继续参加战斗。
D.小说对“龙”描写到:鸭舌帽几乎“吞没了龙的脑袋”、靴子“里面是空空的”、军大衣是“空的”,形象地写出了“龙”身体蜷缩的样子,照应了开头的“天寒地冻”。

E.小说描写龙“挎着步枪”“步枪撂在地上”的动作,主要在表现龙很谨慎,时刻防御着近处敌人的袭击。
小说提到的“梦魇世界”和“人间世界”,分别指什么?


小说中的“龙”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龙”为题,在环境描写、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写作方法等多方面都可找到相应的联系,请选择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
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
滇国人在制造青铜器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混合产物。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以保佑安康、兴旺、发展和威慑邪恶。
中原人崇拜龙,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则崇拜蛇,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认为自己是蛇的子孙,并因此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从蛇图腾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到震慑力(如青铜兵器反映的蛇头纹钺、蛇形剑鞘),一直到生产、生活中的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文身。他们视蛇为保护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能驱赶邪恶和疾病。
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摘自《百科知识》)
本文认为滇文化是独特的,下面各项不能体现其独特的一项是.

A.滇国青铜的构思、内容、形式等都与众不同。
B.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这象征着拥有财富。
C.滇人在制造青铜器时,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
D.滇人崇拜蛇,并因此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

下列各项对铜鼓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铜鼓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B.铜鼓鼓身分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分别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C.人们普遍认为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击鼓和神灵交流。
D.滇国人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铜鼓,铜鼓也是他们的重要乐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传统礼教对滇人不起束缚作用,这在青铜文化中就有所反映。
B.贮贝器为滇国所独有,其中的贝壳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C.图腾神只被滇人视为保护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
D.滇人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视蛇为保护神,蛇文化在滇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永远的断章
沈检江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动听。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谁派遣他来接受苦难而伟大时代的考验,让他经历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洗礼,让他来谛听民族之声和诗歌之音,要言不烦地品析现代诗歌的短长与出路?谁又赋予他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像先知般清醒地审视与评判诗的当下形态?我想,有时候,天神来到人间,在天堂和人世的对撞与融合之中,会露出平凡的笑容和卓越的破绽——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他窥透了古今中外诗歌的奥秘,并铸造出充分合理的诗的果实,而留给中国和世界的,难道只是那首简练而隽永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我一读这四行诗,就会想起丰子恺的漫画——只有丰子恺的漫画,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断章》的真谛。《断章》也许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他在胡适、刘大白等人作诗如说话的主旨指导下,以白话演绎词曲的尝试之后,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断章》之所以是绝唱,正因为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卞之琳诗风的特质。远看,一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它,像是唐宋小令的现代再现,浓郁地散发着东方的、现代的气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诗歌中是否有类似的巧思,抑或是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一种感悟的闪现和融入?《断章》是卞之琳诗作特质的最亮丽、最集中的体现,它本身是一种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咏,一种纯净心境的凸现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华的象征。《尺八》《圆宝盒》《鱼化石》等名作,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但却不如《断章》这样清彻、洗炼、明净,不如《断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也许一个诗的时代,只会留给诗的历史这四行不朽的诗——回瞻诗史的时候,这四行诗永远这样清新、奇丽而朴实。我甚至有这样的设想:卞之琳为新诗和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断章。
  卞之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诗作,是从诗的天坛来到战火和泥土中的一次严峻的考验,也许,中西方文化的对接要比纯诗和政治诗、抗战诗的结合容易一些,朴素的词语需要更加朴素,朦胧的诗境需要转化成为透明的诗境,“用字浅白明朗,虽然也有巧妙的比喻和机智的笔触,但远远不及前期那么涵义丰富幽隐”(张曼仪《卞之琳论》)。这一时期留下的是另一种风格和内涵的断章——卞之琳的纯诗还不可能那样仓促而迅速地转化成为战斗的诗,抗争的诗,民间的诗,那么多的诗的技巧与意境还不可能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苦难的大地上构建屋宇,中国,那时候还不理解,也不需要纯美的诗,卞之琳的名字无法同柯仲平、田间、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却在“九叶”诗人中奏响独特的强音。
  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和研究论文,对布莱希特戏剧、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小说的研究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同样是一束断章,但是茁实、深刻、清晰,没有丝毫哗众取宠、自我标榜的喧嚣。
中国需要卞之琳这样真正学贯中西,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高层次的学者诗人,需要萌发出新时代的诗的断章而不是庸凡的体系和全集。
(选自《风流人物(上)》2011年版,有删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