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相信中国制造 感谢“中国威胁”
近来,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形式——“中国制造”(质量安全),成了国际国内的重点关注话题,彷佛“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国际上,恶意妖魔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故意扩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善意审时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在国内,自卑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反省化“中国制造”者有之、理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总之“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不论怎么说,终于演变成了“相信中国制造”的国际攻关行动与“感谢‘中国威胁’”的国家理性行为。
不可否认,本轮“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是由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引发的“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原本这些“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完全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友好协商得以解决的,然而不幸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却成了一些羡慕、猜疑者在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却变成了一些妒忌、憎恨者攻击中国的靶子。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这种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扩大到了全球,致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的不白之冤。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中国政府除了外交惯例的正常表态和对“中国威胁”论的严肃批驳外,在理性的国家行为表现中,由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终于用国际攻关的行动手法、以事实说话的方式展现在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视野中。透明化的“中国制造”过程、国际化的“中国制造”方式、生活化的“中国制造”体验、抒情化的“中国制造”评论……,无一不在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中国制造”就是中国承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责任,“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贡献!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6000亿美元;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已为世界各国消费者节约了极其庞大而又难以计数的金钱……。这难道还不能让世人“相信中国制造”吗?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威胁’”。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一定不会有今天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世人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制造”背后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会清楚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贡献,更不会深切体会由“中国制造”支撑的中国国际地位;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挂帅的“国务院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中国也不会现在就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就不会有这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被吴仪称为“特殊战役”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要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100%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和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销售单位销售和食用的猪肉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要100%建立质量档案;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等)。总之,正是有了“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相关改革才会视野更宽、目标更明、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更加稳健地和平崛起。因此愚下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中国威胁”,事实上起着推动中国进步的作用,“感谢‘中国威胁’”应当成为理性的国家行为。
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并不是愚下的矛盾观点,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理由相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遭遇意想不到的“中国威胁”论,怎样以理性的思维面对“中国威胁”论和利用“中国威胁”论,无疑将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真正的国家理性行为,也许才刚刚开始。
14、结合文意,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中国制造”风波是如何发生的。
15、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文中“理性的国家行为”具体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学
“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怎样的观点?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爬上墙头的猫
清晨,谁会去在意一只爬上墙头的猫?它本应该在灶边睡觉,守着初燃的灶火,听着火焰欢笑的噼叭声,在早餐的淡淡香气里沉醉。可是这个早晨,它却弓起身体,悄悄地溜到院子里。
猫儿攀着藤蔓爬上高高的石墙,踮起脚翘起尾巴,在窄窄的墙头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惬意地伏下来,遥望。
没有人去关心一只猫的真实念头,人们总是喜欢以纯粹的生存活动来看待身边的动物。好在猫儿并不介意这些,毕竟人是语言与文字的绝对拥有者,他们一直自以为万物的主宰。
猫在人的世界里生活,猫在猫的世界里思索。
人垒起石墙挡住风、阳光和窥探的视线;猫爬上墙头,寻找最早抵达的温暖,张望更远处的风景。
灰色的枯藤死乞白赖地紧贴着墙体。失去了水分与生命,它们已无法攀爬到猫儿的高度。却依旧打算坚持这样姿势,直到雪花纷落的冬天。清晨的湿露沿着藤的轨迹交错散落,在初生阳光下升起的透明水汽钻进猫儿的鼻孔。它满意地打了个喷嚏。
初秋的早晨,空气微凉,阳光照在脊背上,尚且感觉不到更多的暖意。猫儿微微眯起眼,看着一个农妇走上田间的小路,渐渐远离。她的脚步匆忙而沉重,猫儿倾听着,不屑地翘了翘胡子。这样的脚步声对于田鼠们是再清晰不过的警报,那些在秋天里肥硕起来的家伙们,会警惕地避开农人,钻进更深的洞穴。
对于这样的事情,猫儿不会做出任何评论,甚至懒得“喵”一声。对于同伴的错误,不要轻易开口——--如果那错误不会影响到自己。聪明人们都会这样做,聪明的猫儿亦同。田鼠对于猫儿的诱惑,远不如灶台下那只破碗里泡了鱼汤的剩饭,它们在猫儿的概念中是另一种生物,与食物已毫不相干。
猫儿或许已经意识不到,它与凶猛的虎豹一同划归为猫科,它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野外,以勇猛、机敏、血腥的捕杀为生。即便它了解这一切,对它又能有什么影响?除非失了主人的庇护,它才会投身于野猫的队伍,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找回自己凶猛的本性。
作为一只养尊处优的家猫,且足够智慧,就应该思索一些更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猫儿目光不会只停留于近处,它不会像墙上的那只大大的葫芦般一声不吭地等着更热烈的秋阳晒透它的内部,一直晒成空空的壳。
朝霞在树枝间碎裂,红色的光落在枯草上,闪动着铁锈的色彩。浅浅的溪水如透明的小蛇,快乐地从树林边蜿蜒而过。厚厚的落叶一层层腐烂,贴近泥土,努力地化作泥土的一部分。叶子稀疏的树木把根扎得更深,吸吮着大地深处的养份。
仍有开放着的野花争相在秋色的舞台里显示着最后的艳色。鸟鸣声在林间回转,风在山间飘来荡去,为秋天的色彩划分层次。
无论植物、虫豸、鸟类还是其它什么动物,一切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毫不关心,这样的生存是否成为某一类被关注中的风景。
猫儿眼中的世界永远不会空寂。趴在墙上的猫儿仰起头,目送着铅色的云在阳光下慢慢变淡,结伴游走,去往更加蔚蓝的天际。
秋天的早晨雾一般微缩在一双琥珀色的眼睛里,在那清澈的目光深处,隐藏着一个奇特的世界,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石墙:
(2)猫在人的世界里生活,猫在猫的世界里思索:猫儿对田鼠是什么样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文中描写的景物呈现出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文中不少所见所为是从“猫”的角度而来的,从这个视点来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文,说说“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泰国掠影(节选)
陈忠实
(1)这就是泰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的遗址。
(2)断垣残壁,折断的石头立柱,石头铺垫的走道。所有这些残留的建筑物,全都是一种马蜂窝状的石头,红色上结着黑色的锈斑。据说这东西原本不是石头,是一种泥土,一种奇异的泥土,垒墙立柱之后,风吹日晒,渐渐地由稀软的泥巴而变为坚硬的石头,有如水泥。
(3)这就是800年前鼎盛一时的素可泰王朝的王宫遗址。这儿曾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阙。这儿曾经有过宫女娇娥翩跹的舞姿和欢愉的歌声。这儿曾经发出过国王征服邻国的军令。这儿……现在是一片废墟!
(4)城内有城河蜿蜒绕流。近年间,从飞机上鸟瞰,才发现了古河床的踪迹,开始挖凿已经干涸淤塞的河道,引进流水,才恢复了这一泓清流,立即使荒凉的王宫恢复了生气,恢复了活力。30年前,国家开始修复古城,每年逐次拨款,逐渐恢复。现已遍植草皮,绿茸一片,树木已经粗壮,遮下一片绿阴。庞大的恢复工作尚待日后。任何一个民族都珍重自己的历史遗迹,不惜破费财力物力去重现当年盛况。
(5)汽车沿着古城的城墙开行,可以看到城墙坍塌以后所留下的土堆,长满了杂草和藤蔓。城墙平行三道,中间夹两道城河,可谓防备森严。整个古城呈四方形,每面开城门,就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一堆略呈白色的土堆。完全可以想见,古城当年的雄伟姿态。
(6)当我徜徉在清清的水畔,绿茸茸的草地上, 残垣断柱的王宫宫殿废址上,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幅悲壮的画面:
(7)从中国云南的崇山峻岭中,正有一队队浩浩荡荡的傣族人,大象开路,壮男执矛捉刀,杀死侵袭的土著,砍开热带丛莽中的藤萝,辟出一条路来,保护着妇女和儿童向南前进。这就是苏联学者柯尔涅夫描述的惊心动魄的傣族南迁的悲壮画面。这种民族大迁徙的行动从中国的唐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断断续续延续了几个世纪。这些傣族人在湄南河流域的肥沃土壤里发展壮大,最初形成了小小的素可泰部落,最后发展成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8)泰族是傣族南迁的结果,这种理论,连泰国的历史学家也是这样肯定的。只是到了近年间,考古学家在西北部的杜赫洞穴里发现了打制的砍伐工具,磨制的矩形石斧、石刀和绳纹陶器,堆积的植物和播撒的种籽,才证明了泰国境内的杜赫人存在并从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现在,泰族即傣族南迁的后裔的构想被怀疑了,动摇了。
(9)素可泰王朝先后12次派使前往中国的元朝政府,可见交往之密切,而中国元朝的统治只不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元朝的使者于1293年和1295年先后访问了素可泰王国,增进了了解。
(10)素可泰王朝有整整200年的历史,坤南甘亭之后,他的子孙腐败无能,国力大衰,终于为南方新兴的阿瑜陀耶王国所征服、吞并,泰国的历史便进入第二个阶段——阿瑜陀耶王朝。
(11)我曾在阿瑜陀耶王朝遗址的废墟上兴叹不已。因为这个王朝的覆灭也是统治者腐败的结果,招致外族入侵,灭了国。这是一个被许多封建国家的封建统治者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的教训,无法逆转。郑王在位仅只短短的15年,最终的教训也大此莫属。泰国进入第三个王朝——曼谷王朝——以后,又延续了数百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议会所取代,现在仍然保留着王朝的形式,进入到九世王时期了。
(12)我从曼谷到阿瑜陀耶,再到素可泰,循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终于走过了800年的历史航道,从那些残留的废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演进的历史,粗略读完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指出第三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作用。
既然现在“泰族即傣族南迁的后裔的构想被怀疑了,动摇了”,作者为什么还是用一段近200字的文字来描绘脑海中浮现的傣族南迁的悲壮画面呢?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的?
文章在结尾说,“我”“从那些残留的废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演进的历史,粗略读完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我”看到的是怎样的演进历史?这本历史教科书又能让你读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有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了。小说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第二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文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任选两点作赏析。
从文章看,你认为作者对这只帕多瓦种的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小说阐明理由。
小说中,这只不碎的鸡蛋给“工人的妻子”与“部长”惹了麻烦,请从小说主题表达的角度简析这两个情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理想的限度
李书磊
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地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这在茅盾等人的小说中也描写过,后来竟至于被定评为“小资产阶级的三分钟热度”:这说法显然就带点轻蔑了。相比之下,我们还是觉得鲁迅的检讨最清醒、最诚恳因而也最彻骨。在当前社会转轨、世事纷纭之际,鲁迅的论说引发了我们作为知识者对于自身心理不无痛苦的思想。
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说他们在革命前热烈地拥护革命,既等革命真的到来了,他们又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去太远,难以接受并因此而自杀。“凡有革命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诗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运命”(《在钟楼上》)。鲁迅的论断平静而又冷峻,他表现出一种无情的历史主义:“现实的革命倘不粉碎了这类诗人的幻想与理想,则这革命也还是布告上的空谈”(同上)。他认为诗人的血乃是革命真料性的必要证据,而同时他对这殉于理想的诗人却又并无轻薄之意,他称赞他们的勇气(《革命文学》),说“他们有真实”(《在钟楼上》)。鲁迅在这里达到了对历史悲剧性的深刻领悟,达到了对于矛盾着的悲剧角色的同样的欣赏。他似乎是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问题。
然而,前人的解决并不能代替后人的解决,在张扬并且追求自己理想的时候,每一代知识者都难逃精神磨难。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它的方式和方向越来越违拗我们的倾向和趣味,它所带来的种种堕落和异化越来越使我们对它生出抵抗之心,我读许多作家的批判文学常常会生出深切的同感。但是,这个我们今天如此不满的时代恰恰是我们当初热切盼望的。十多年前看到北京街头第一幅广告画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我相信只有这广告画所代表的一切才能真正送走那个满街标语口号的可怕年代;而当今天满眼广告的时候,我对这种笼罩一切的商业化氛围却又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鲁迅对叶赛宁和梭波里的评说才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
我想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书斋生涯和精神生活,往往会对社会的纯粹性有一种苛求,会对现实变得隔膜而过敏,会要求理想和现实严格的对应。他们常常会否定现实的客观性与自然性,看不到历史的展开是一个不受人控制的过程。事实上历史从来就不是对理想的模拟,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的历史事实的命名或者意念反动而已。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活动、一种审美,人们应把理想限定在精神生活的范围之内;可以把理想作为评判现实的思想尺度,却不可以将其作为要求现实的实践标准。即使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某种理想实现过程的现实实践,它与这种理想也仅仅是相似而已,而且这种相似之中还往往包含着无数的变异和背离,甚至这种相似本身也不过是一种难以确定的主观认定。历史无比丰富也无比复杂,充满了曲折、“诡计”和戏剧性,远超出人心和人力的掌握之外。
涉及到哲学思辨我们这些常识者也许会词不达意,但有一点我心里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应从理想的专制下解放出来,站在现实的水平上与现实对话。目前最主要的是认可现实的演进逻辑,对历史的必然过程和必有内容报以会心,怀着坦然的心态对这堪称异己的早期商业化时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鲁迅说:“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全集》1981年版10卷336页)这“婴孩”乃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与依恃。——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第一段中提到“茅盾等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谈到“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不超过25字)
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指什么?“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又是什么意思?
文章题为“理想的限度”,那么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请根据原文分条简明概述)
在当今“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里,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坚守理想?结合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不认同,也可以认同,当然也可以在认同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字数控制在7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