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①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②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时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③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空气凝成一团不动的热气,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听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④一个雪晴的早晨,我们站在合欢山的顶上,弯弯的涧水全都被积雪淤住。忽然,觉得故国冬天又回来了。一个台籍战士兴奋地跑了过来。
⑤ “前两天雪下得好深啊!有一公尺呢!我们走一步就铲一步雪。”
⑥我俯身拾了一团雪,在那一盈握的莹白中,无数的往事闪烁,像雪粒中不定的阳光。
⑦“我们在堆雪人呢。”那战士继续说,“还可以用来打雪仗呢!”
⑧我望着他,却说不出一句话,也许只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次雪景的人是比较有福的。只是万里外的客途中重见过的雪,却是一件悲惨的故事。我抬起头来,千峰壁直,松树在雪中固执地绿着。
⑨还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犹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⑩一个残冬的早晨,车在冷风中前行,收割后空旷的禾田蔓延着,冷冷清清的阳光无力地照耀着。我木然面坐,翻着一本没有什么趣味的书。忽然,在低低的田野里,一片缤纷的世界跳跃而出。“那是什么。”我惊讶地问着自己,及至看清楚一大片杂色的杜鹃,却禁不住笑了起来。这种花原来是常常看到的,春天的校园里几乎没有一个石隙不被它占去的呢!在瑟缩的寒流季里,乍然相见的那份喜悦,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了。甚至在初见那片灿烂的彩色时,直觉中感到一种单纯的喜悦,还以为那是一把随手散开来的梦,被遗落在田间的呢!到底它是花呢,是梦呢,还是虹霓坠下时碎成的片段呢?或者,什么也不是,只是……
⑾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暗而苍老啊!
⑿不是常常有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谛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黯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声!
1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心“似乎已经惯于一个无声的时代了”?
15.(1)文章第③段作者对拉车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文章第⑩段,作者在残冬里看到一大片杂色的杜鹃时,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6.面对雪景,文章中的“小战士”和“我”有着怎样不同的表现?
17.纵观全文,作者听到了哪些“细细的潮音”?这些“细细的潮音”有什么作用?(8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3题。
⑴2008年3月5日,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姜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之一是《“灰色文化”危害日趋复杂加强管理建设势在必行》。会后,他对采访他的跑会记者说:“关于灰色文化的提案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⑵此时的姜昆并没有想到,三天后他将身处一桩莫须有的“取缔门”事件,再一次与时时体现草根代言人身份的德云社发生纠葛。8日下午,德云社成员何云伟、高峰相继在个人博客中撰文,称“某位前辈”在会上提议,建议全面封杀小剧场演出,网友随之愤然跟帖,引发热烈讨论。截至17日晚,何云伟该篇博客跟帖达3400多条。
⑶姜昆解释说自己既没有点德云社的名,也没有提议封杀小剧场。相反,他曾于多个场合表示支持小剧场的演出。参照此次姜昆的提案原文,与小剧场相关的只有一句:“在茶社、民营小剧场等表演场所,演员们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用以陈述“灰色文化”泛滥的现象。尽管如此,有关“姜昆砸人饭碗”的媒体报道比比皆是,“灰色文化”更成为继“艳照门”之后文艺领域又一热度词汇。有网友发帖批评,即便此提案没有针对德云社,文章“也都是废话,甚至连什么是‘灰色文化’都没有解释清楚”。
⑷“2002年我就提过这个词,指那些非恶意、纯戏谑的内容,拿来逗着人玩儿,但是越走越远。”姜昆如此阐述他对“灰色文化”的理解。按照“非恶意,纯戏谑”的标准,“灰色文化”似乎等同于“恶搞”一词,不过“灰色”本身含有的介于合法与不合法、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暧昧意味,又不仅“恶搞”那么简单。在提案中,姜昆详细列出各种“灰色文化”的表现:手机传播中无聊内容和垃圾信息防不胜防,网站上娱乐版登载的文章常以刺激性的字眼招徕网民,网络聊天工具、论坛和网络游戏中充斥着不良信息,在茶社、民营“小剧场”等表演场所,演员们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甚至在银幕、荧屏上,也不乏打着“艺术”幌子的露骨表演等。
⑸然而即便提案中有了对诸多现象的详细描述,“灰色文化”依然难以界定。很难笼统地认为流传于民间的笑话中没有艺术因素。再加上,艺术的主观性和阐述性较强,容易躲闪。“一个话剧小剧场说自己是‘新后XX主义’,你还真没法跟他辩了。”社会学者、话剧编剧黄纪苏如是说。
⑹在具体内容上的难以界定,导致抵制“灰色文化”无法实现。比如姜昆明确反对这样的段子——讲厕所里说话和饭馆里说话区别的《茅房话》,诸如在厕所问“吃了吗?”可有的相声演员和观众认为,连这个都反对,姜昆有点过于“洁癖”。
⑺“灰色文化”的存在无可争议,不过它的危害真的这么大,到了需要集中治理的地步?姜昆的提案代表了一派人的观点:“灰色文化”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任其泛滥,就会让人们渐渐丧失警惕,甚至视而不见。最可怕的是,一些对事物分辨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十分容易沉溺于低级趣味之中。而另一派人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娱乐和消除压力的方式,可能无聊,但无伤大雅。
⑻“任何艺术形式都没有罪过,它们只是用来休闲、消遣的手段和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只是现在为了眼球经济,有的团体把它糟蹋坏了。”在吴文科看来,“灰色文化”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一是提供娱乐,二是作为出气筒。”娱乐方面,所谓主流文化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和强势,打开电视机没好节目可看,掏钱去电影院出来又是一串骂声,而真正有质量、有品味的艺术,如音乐会、歌剧等,观众又消费不起。相比之下,生动、有趣的相声、话剧小剧场等表演艺术更能让人开怀一笑。“出气筒”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全民产生对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不满态度。普通民众承担着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的压力,人们由此产生的抱怨以及潜在的欲望,都可以借助“灰色文化”中的戏谑和“擦边球”段落在短暂的时间内宣泄出去。
⑼“就事论事讨论文艺本身是没意义的,最根本的还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态问题。姜昆是优秀的艺术家,他的提案笼统看上去都有意义,但实际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吴文科说。姜昆寄望于各从业者的自律,希望他们从艺术追求上提升自己,自觉抵制“灰色文化”,不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很多文化团体的生存发展还成问题,当观众听到黄色段子、看到色情味道的演出纷纷掏钱叫好时,能否指望从业人员自我净化,将表演艺术提升到大雅之堂,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
⑽靠自律行不通,靠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政策估计更无成效。即使再来一次“严打”,也顶多是造成相关人员与现象的短期蛰伏。“最好的办法是姜昆他们出来说好的相声,以身作则。”黄纪苏说,“把地盘让给人家了,又想依靠社会和政府来限制对方,这就先输了一步。”主流文化中如果能出现真正质量过硬的作品,就能对“灰色文化”构成有效的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政府及社会舆论对主流文化加以鼓励和支持,使民众便利地接触到各种高水平的文化作品,“灰色文化”自然而然会得到抑制。
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我的声音压过你的声音,加强正面文化的力量。”吴文科说,“但这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节选自2008年4月5日《凤凰周刊》.第⑵段加点词“莫须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第⑸、⑹两段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整合文中信息,就“灰色文化”的概念下一定义:_________________。
.第⑼段画线句所说的“社会生态问题”,在文中是指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低级庸俗、恶意戏谑是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 |
B.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没有必要予以抑制。 |
C.关于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D.主流文化日渐衰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从业人员缺乏自律。 |
.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请根据该报道的主要内容撰写一则新闻摘要(120字左右)。
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8-10题
教育部: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不再算精英
(访问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回答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
高考临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多地关注所填报院校的专业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2006届高校毕业生已进入求职高峰,如何看今年的就业形势?前段时间曾经有媒体报道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比去年下降了,你认为是不是这样?
负责人答(以下简称“答”):现在是2006届高校毕业生签约高峰期,也是求职的关键时期。实事求是地说,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高度重视,但是,需求下降的说法缺乏客观依据。
形势严峻主要是因为:一是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四是社会的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今年一季度我国GDP的增长超过了10%,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从我们了解的一季度的供需情况来看,与去年相比,对大学生的需求尽管增加的幅度不很大,却是在稳步增加;其次,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三,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机制保障、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第四,下一步有关方面的调控和服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的举措。
(二)、扩招与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户口限制需要打破
问:我们在采访中还发现,现在户口也是妨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坚冰”怎样才能破解呢?
答:流动性既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十五”期间,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限制,但地区之间还不平衡,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
因此,“十一五”期间,要促进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必须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三)、
问: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很多家长和考生还都抱有精英心态,这种就业观是不是还在阻碍很多大学生就业?
答: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今后几年这种反差可能会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就业岗位上,二是在就业方式上。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四)、到基层就业,有问题更有机遇
问:如何看待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问题?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呢?
答:结构性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要做好基层就业这篇大文章十分不易,难点主要在于:一是基层的体制内单位编制少、经费紧,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体制外单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用工不规范,影响毕业生选择的热情;三是基层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需要逐步解决。
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需要各级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纲领性文件。
(五)、报考专业不要跟风
问:现在正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考虑就业的问题,一些热门的专业受到很多考生的青睐。这种态度科学吗?
答:专业的冷与热是动态的,比如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地质和矿业类大都是热门专业,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其中的一些专业变成了冷门。最近几年因为能源短缺等原因,地质和矿业又成了相对热门的专业。
所以,考虑就业前景,应该既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也要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更要考虑个人的志趣和条件,而不宜跟风或者过于教条。.根据第(一)与第(三)部分的访谈的提问和回答,为(一)、(三)部分访谈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答:.结合各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记者在第二部分提问时提到“坚冰”二字,这里的“坚冰”的本义是什么?造成“坚冰”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
(1)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答:
10.教育部官员称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你赞成这种定位吗?说说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印度报业托拉斯对中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感到震惊。报道说,嫦娥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卫星,将突破地球近地轨道,可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月球土壤厚度及其分布,可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可通过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控制等。报道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该报道还说,嫦娥一号成功升空,为未来10年中国进行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4年前,中国成功地把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为世界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将实施无人探测器登月取样并最终把一名航天员送上月球。
另据报道,10月24日至28日,印度陆海军司令官年会召开。会议期间恰逢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因此,中国的探月工程和整体航天实力成了与会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
据报道,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后,印度陆军和海军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提出了各自的“天军”设想,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印度三军决策层认为,未来战争离不开“太空资源”,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印度空军司令马歇尔•梅杰上将说:“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领先印度许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探月技术方面,相比之下,印度虽说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
《世界新闻报》驻新德里记者近日还采访了几位印度朋友,请他们谈了对嫦娥一号的看法。班达是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年轻的副研究员。他认为,考虑到太空技术的民用、军用两重性,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然将具有更宽广和更深刻的影响,这也是许多战略观察家重视嫦娥一号的主要原因。
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副教授由克特斯瓦尔•库马尔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再次显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劲实力。日本虽然抢先发射了探月卫星,但中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追上。
诺蒂亚尔是印度一家印地文报纸的编辑。他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表明中国的太空技术比印度要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诺蒂亚尔认为,各国探月计划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单纯地比较谁慢谁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下列关于“嫦娥一号”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卫星,它既能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又可以通过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控制。 |
B.嫦娥一号的发射有重要意义,它再次显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劲实力,为未来10年中国进行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 |
C.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
D.克特斯瓦尔•库马尔认为,日本虽然抢先发射了探月卫星,但嫦娥一号的成功升空,表明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迅速追上。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超过了日本、印度等国家。 |
B.印度陆海军司令官年会召开期间恰逢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因此,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积极讨论了中国的航天实力以及探月工程。 |
C.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对未来现代化军事有严重的依赖性,所以未来战争离不开太空资源。 |
D.印度虽说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赶上中国。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年轻的副研究员班达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许多战略观察家的观点。 |
B.嫦娥一号的发射让其他一些国家看到了中国在太空领域实力的增强,也使他们相信中国可以在短期内赶上一些发达国家。 |
C.经济实力是太空技术发展的基础,只要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就能在太空技术上同其他国家抗衡。 |
D.诺蒂亚尔对单纯去比较各国探月计划谁快谁慢的做法予以了否定,认为同中国比较探月计划的快慢也没有意义,中国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计划。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1)“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巨大进步,但是,从人文的角度看“嫦娥一号”探月,也许更实用,也更有意义。
(2)来一次天文知识的学习。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太阳和月亮究竟代表着什么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是什么,宇宙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尽管地球很大但是也很渺小,借助最近对“嫦娥一号”探月的好奇和欣喜,多掌握一些天文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嫦娥一号”探月的天文意义。
(3)来一次航天知识的温习。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分哪些类别,人造卫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运行轨道是什么,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是什么时候,人造卫星的用途是什么,中国的人造卫星历史渊源怎么样,温习这些人造卫星知识,会从航天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实现“嫦娥一号”探月。
(4)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和月亮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和作品,月亮已经变成了和人休戚相关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具有灵性的天体,感念月亮附加的文化,会让我们对月亮更加充满诗意地敬仰,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月亮的人文属性对我们的人性有很大的启迪。
(5)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对功名的忙碌追求,我们已经习惯于平视和俯视我们前方的路,但是,我们惟独不习惯仰望星空,一个不善于仰望星空的人,往往缺乏一颗包容和清凉的心,更缺乏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感,也因此让我们产生了迷失感和迷茫感,不懂得星空深邃的美,就很难真正理解事业和人生,换个步伐前进,那就仰望星空吧。
(6)来一次对浪费能源的思考。人类热衷于探索月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能源已经十分有限,然而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月球上可接收到丰富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将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和廉价的燃料资源,既然如此,节约地球能源就显得更为迫切。
(7)“嫦娥一号”探月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过程,只有用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我们才不会落后,更是我们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狂想的过程,还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多从“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来看待探月,我们不但能够收获科学素养,还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这也许比一味的叫好和激动更有意义。、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浩瀚()深邃()矿藏()、本文从哪些方面谈了“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本文采用的结构是什么?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结合第(5)段内容和前后文,划横线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作者说“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让我们从与月亮有关的传说、诗句开始,“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吧!
①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②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嫦娥“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下简称“嫦娥”)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整星成功撞月。至此,我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
“嫦娥”为什么要撞月呢?
首先是为了深入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这不但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此说主要依据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感资料。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直到20世纪90年人,探月热潮才又兴起。先后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欧洲的“SMART—1”、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采取获取图像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目前,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将发射名为“LRO”的母卫星以释放它的子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将在飞跃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嫦娥一号”的落月点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这里距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探月卫星“月球16号”及“月球20号”的着陆点不远,这两个探测器都曾把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嫦娥”撞月还为将来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进行了技术积累,即进行着陆轨道控制试验。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尽管此次“嫦娥”整星撞月——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但是这样获得的轨道控制经验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与人分享的,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国航天探月研究提供了民间常宝贵的资料。.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B.月球“岩浆海演化假说”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 |
C.月球极地水冰的重大发现依赖于图像获取和光谱分析的结合。 |
D.卫星撞月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是当今人类探月工程的主流做法。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耗费巨大、艰辛备尝的探月活动,在上世纪大约沉寂了20年。 |
B.上世纪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对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立有战功。 |
C.撞月探测器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涉足的区域,将使所获数据更全面。 |
D.“嫦娥”与前苏联“月球20号”着陆点相近,是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 |
.综观全文,此次“嫦娥”撞月留有的遗憾和取得的收获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