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惜别樱桃园
童道明
为了挽救一座即将拍卖的樱桃园,女主人从巴黎回到俄罗斯故乡。一个商人建议她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女主人不听,樱桃园易主。新的主人正是那个提建议的商人。樱桃园原先的女主人落了几滴眼泪,走了。落幕前,观众听到“从远处隐隐传来砍伐树木的斧声”……这就是契诃夫的《樱桃园》。
从《樱桃园》这部戏可以生发出种种不同的题旨来。在贵族阶级行将入木的20世纪初,由此可以反思到“贵族阶级的没落”;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十月革命后,由此可以导引出“阶级斗争的火花”;而在阶级观点逐渐让位给人类意识的上世纪中后叶,则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樱桃园的消失”中,发现了“人类的困惑”。
“困惑”在哪?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要伴随一座有精神家园意味的樱桃园的毁灭。“困惑”在趋新与怀旧的两难选择,“困惑”在情感与理智的永恒冲突,“困惑”在按历史法则注定要让位给“别墅楼”的“樱桃园”毕竟也值得几分眷恋,“困惑”在让人听了心颤的“砍伐树木的斧声”,同时还可以听作“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樱桃园》里包裹的那颗俄罗斯困惑的灵魂,像是升腾到了天空,它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五十年代末,旅欧华人作家凌叔华重游日本京都银阁寺,发现“当年池上那树斜卧的粉色山茶不见了。猩红的天竹也不在水边照影了……清脆的鸟声也听不到了”。而在寺庙山门旁边“却多了一个卖票窗口了”。告别已经成为营业性旅游点的银阁寺,凌叔华女士在她的散文《重游日本》里写下了自己的“心灵困惑”:“我惘惘的走出了庙门,大有契诃夫的《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有一天这锦镜池内会不会填上了洋灰,作为公共游泳池呢?我不由得一路问自己。”
有《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并不非得是女性,也并不非得熟悉契诃夫的剧本。五十年代中期,当北京的老牌楼、老城墙在新马路不断拓展的同时不断消失与萎缩的时候,最有契诃夫《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北京市民,我想一定是梁思成先生了。
时代在快速地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跟着时代前进的我们,不得不与一些旧的但也美丽的事物告别。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纪之初,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樱桃园”就地消失。我们好像每天都能隐隐听到令我们忧喜参半、令我们心潮澎湃、也令我们心灵怅惘的“砍伐树木的斧声”。我们无法逆“历史潮流”,保留一座座注定要消失的“樱桃园”。但我们可以把消失了的、消失着的、将要消失的“樱桃园”,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它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记忆。大到巍峨的北京城墙,小到被曹禺写进《北京人》的发出“孜妞妞、孜妞妞”声响的曾为“北平独有的单轮小水车”。
谢谢契诃夫。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进入21世纪的人,和复杂的、冷冰冰的电脑打交道的现代人,要懂得多情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倘佯,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14.(1)本文中“樱桃园”喻指什么?(2)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是怎样的?
15.文中写凌叔华和梁思成,用意是什么?并具体说说写这两个人手法有什么不同。
16.(1)文中画线句中的“忧喜参半”指的是什么?(2)文章反复提到“砍伐树木的斧声”有什么作用?
17.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作者是怎样逐层表达文章主旨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
E.高级艺术经典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作保障。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
要。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冬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孔子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孟子提出修身立命
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
及无生说。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
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儒学在
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孔子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对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批评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要的古代圣人,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张和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人个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绝对不是一种奢侈品,它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酵母。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被文化标准化所威胁的世界上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就需要各种角色和演员。”10月5日至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艺术院联合在广西桂林主办的“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上,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秘书长、绘画界院士阿尔诺•多德里夫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能站出来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范曾说,由于每一个族群所见、所知、所爱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遥远的上古即已存在于人间。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所以文化往往在偏见中成长,这种偏见越烈,则其文化的独立性越著。文化的多元还来自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这种认识,会渗透到他们文化的各个领域,世代传递,以至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是那样的坚不可破,成了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在它面前的唯一选择是敬畏。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是无穷极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于是多元以生。而多元从本性上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相互敬重、相互热爱。
阿尔诺•多德里夫说,现在许多艺术创作往往挂着现代性的招牌,实际上却经常隐藏着向市场法则顶礼崇拜的心态。现代化或追求前卫的愿望已经常常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敌人。而这种真正的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它的真诚性和需要性。今天的艺术市场的投机性使得艺术创作不是来源于这种需要性,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愿望。这就成为了(有时是在无意识中)禁锢创作者的枷锁,这对艺术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有着特别丰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这种优势也带来沉重的义务,它在文化政策上赋予了我们重要责任,即要宣传这个内容广泛的精神、艺术和文化的遗产,并维护其生命力。这就是说,首先,要保护它,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在社会各界进行传播,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年轻人越能认识这个独特的遗产的价值,他们就越能努力使它们开花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论坛上说,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20世纪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实际上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或文学艺术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而它的精神追求,一定有普遍的意义,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因为它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创造的形式愈独特,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愈大,愈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无比多样性与丰富性。
(2008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略有删节)下列不属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 |
B.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成果。 |
C.应该能满足公众的愿望,尽量追求现代性。 |
D.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因此文化是在偏见中形成的。 |
B.文化的多样性自古就存在,这种多元源于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 |
C.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了其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因而是坚不可破的,我们在它面 前除了敬畏别无选择。 |
D.世界文化丰富性正在遭受标准化威胁,各国应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文化 |
交流,增进文化了解,从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各国戏剧、影视的各种角色和演员肩负着主 要责任。 |
B.只要认识到各国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就能继承和发扬丰富的文化传统。 |
C.20世纪以来,我国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全都已经走向了 世界。 |
D.各民族的文艺创造的形式愈独特,愈能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多样性与丰富 |
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就愈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发现“健康智商”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健康教育环境下,有些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十分在意,但也有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漠不关心。除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外,是否有些天生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意识呢?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之所以不同与负责控制这部分功能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能力以及大小有美.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健康智商”有利于人们及时察觉体内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客易使人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并产生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研究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8位志愿者大脑对健康意识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日常的焦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症状进行了询问,以便了解这些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是否影响到其情绪波动。
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十分关注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各种反应时,其大脑里有一个叫做右前脑岛皮质区的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活动。这种大脑活动能导致人产生焦虑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还首次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的人,其右前脑岛皮质区也较其他人要大。
研究人员介绍沈,右前脑岛皮质区负责控制人对情绪的意识。在似们的研究中,无论是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还是对莱一大脑区域,即右前脑岛皮质区大小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可以影响到主观情绪。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处于正常范围时,这种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有利予人们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
研究人员表示,在过去,人们常认为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因为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有些因大脑受损而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正好需要这种焦虑反应。这种病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十分低下,情绪冷漠,对社会交往也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强的人具有“健康意识高智商”的优点。但是,如果这种“健康智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有可能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躁动和负面情绪。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列对“健康智商”定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智商是指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
B.健康智商是指人大脑的生理功能对健康状况关注的意识水平。 |
C.健康智商指的是负责控制情绪意识功能的右前脑岛皮质区。 |
D.健康智商指的是人们对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控制意识。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的右前脑岛皮质区比较大,活动比较频繁,人的健康智商就高,反之,则低。 |
B.人们对待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健康智商有关,也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
C.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需要有焦虑反应,是因为焦虑能影响人的判断能力。 |
D.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是有差别的,这和大脑右前脑岛皮质区的活动有关。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意识高智商”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我们不必在意健康智商。 |
B.具有较高健康智商的人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较高的关注意识,但是健康状况不一定就好于一般人。 |
C.健康智商低的人不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容易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影响身体健康。 |
D.由“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可知,焦虑不是病态,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