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遭协约国拒绝而得到德国的赞同。德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压制国内革命 | B.渴望结束战争 |
| C.进行和平欺骗 | D.摆脱东线战争 |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描述的是
| A.筒车 |
| B.翻车 |
| C.曲辕犁 |
| D.水排 |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
|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
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客观上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
|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
|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
|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