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
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了实用意外的哪些意义?
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等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8.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将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9.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B.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D.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10.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11.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不少科学家认为,所谓的网瘾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网络让青少年以相对轻松、免责的代价尝试各种不同的身份,并提供了一个与生活平行的空间。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也从未将网络成瘾正式收录为心理疾病的一种。
  更为乐观的看法认为,网络成瘾甚至不应称之为瘾,只能称为一种“行为依赖”。对网络成瘾的担忧和半个世纪前人们对电视成瘾的担忧一样,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人们对新技术的一种恐惧心理,不久就将为多数人所淡忘。
 尽管全球的精神医学界对网瘾问题尚无定论,但在中国网瘾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互联网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市场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7年中国电影工业33亿元的全年票房产值。自2001年产值突破1亿元至今,网游业成了中国新兴产业中成功的典范,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0%~50%,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亦不曾显现出任何颓势。
  与中国网游行业的市场规模一同快速膨胀的,是“网瘾少年”的数量。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度《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估算,在中国4000万未成年网民中,“网瘾少年”总数约为400万。“在我们基地收治的3000多个病例中,网络游戏成瘾占据了82%的比例。”陶然告诉记者。“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瘾少年’的绝对数量还在增加。”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对此忧心忡忡。
  在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专家看来,网游厂商应该为网游成瘾负主要的责任。郝向宏认为,未成年人因为玩网络游戏成瘾,造成身心伤害,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游戏开发商和游戏运营商应该为孩子承担责任。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著名公益诉讼律师李刚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盛大网络的新闻发言人诸葛辉认为,将网游成瘾问题完全归咎于网游开发商和运营商是一种有失公平的做法。几年前,盛大曾经向网吧发售过网游“限时卡”,但并未得到网吧业主的响应,而开发的一些爱国题材的绿色网游也往往乏人问津。“要推动健康网游和绿色网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光靠网游运营商就能做到的。”诸葛辉说道。
然而,这样的观点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同。在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下,对网游厂商的指责开始偏离理性的轨道。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帮助未成年人戒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教授曾在一次报告会上公开指责盛大公司 “嗜血成性”的网络游戏毒害了一代青少年,获得了在场学生家长如潮的掌声。 (节选自2008年12月09日《第一财经日报》)
8.下列说法不属于文中所说的“乐观看法”的一项是()
A.网络向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与生活平行的空间,网瘾只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B.美国精神医学会认为网络成瘾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C.中国网瘾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网游业,使其在金融危机中亦不显现颓势。
D.网瘾是人们对新技术的一种恐惧心理,不久就将为多数人所淡忘。
9.下列不持“网游厂商应该为网游成瘾负主要的责任”观点的人物是()
A.陶然 B.陶宏开 C.郝向宏 D.李刚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游业成了中国新兴产业中成功的典范,它的膨胀带来中国“网瘾少年”数量的增加,而“网瘾少年”数量的增加也会推动网游业,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B.网络公司推出过网游“限时卡”而未得到网吧业主的响应,开发的一些爱国题材的绿色网游则乏人问津,据此网络公司认为网瘾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网游开发商和运营商。
C.在中国网瘾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因为它与中国网络产业有关系,更因为“网瘾少年”玩网络游戏成瘾,造成身心伤害。
D.目前,对网游厂商的指责开始偏离理性的轨道。“推动健康网游和绿色网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这样的说法并未被许多人接受。
11.请概括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 “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8.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9.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11.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园林建筑空间美感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宝,当其无,有室之用。”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8.下面对“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理论原则和实现的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符合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的辩证统一的原则。
B.园林建筑上开窗子的唯一作用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C.园林建筑中的“空”和“无”实际是另一种“实”和“有”,是借助“望”建起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颐和园乐寿堂的四边和周围粉墙上开着那么多窗子,就是为了实现“望”,使“画”的境界无限地增多。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
B民间的老式房子之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是因为它的天井和院子等体现了对空间美感的追求
C.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只能靠窗户来完成,因为只有窗户才能把内外联系起来。
D.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园林中的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
10.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推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这就说明了中国园林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从而获得充沛的生机气息的特征。
B.陶渊明在其《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宜颜”、“倚南窗以寄傲”即在享受着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C.明代人一首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D.“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可见中国园林空间美感追求一种大气象,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11、在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在当代,随着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兴起,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身体美学”转向。身体美学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意识美学,肯定审美的身体性,从而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身体美学既有历史的和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消极作用。因此,应该科学看待审美的身体性,并且建立一个健全的身体美学。
与西方传统意识哲学和意识美学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性质,中国美学也具有身体性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没有把身体与心灵、身体与自然完全分开,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是互相感应、互相融合的。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既不是客观的摹仿论,也不是主观的表情论,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感应的感兴论。它认为自然不是死寂的客体,自我也不是封闭的主体,两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激发,从而进入审美状态。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个贯通人与世界之间的“气”,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原初生命力。在气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而美感的表达是身体性的“形诸舞咏”。中国很多美学范畴都带有身体因素,如用“味”来比喻审美就带有身体的因素。即使是在视觉艺术范围之内,中国美学也仍然强调整个身体的参与。山水画领域有一个说法叫“人在画中游”,“游”不仅是指精神的“逍遥”,它同时也说明绘画独特的空间性,它成为身体主体交游的对象。此外,中国美学还讲究身体修炼方法,如“心斋”、“坐忘”、“禅定”等。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这种身体的修炼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是对身体的提升。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人具有身体性,因此审美就是要使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如何才能实现身体的解放呢?首先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狂歌劲舞、身体写作、选美选秀、性感时装等成为时尚,人们被欲望盲目地支配,而精神沉沦。这意味着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而是由被理性支配变成被欲望支配。因此,身体美学在肯定身体的合法性的同时,也不应该仅仅为这种片面的身体实践辩护,而是要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或者说审美是被精神升华了的身体性,而不是单纯的欲望身体性,从而引导人们摆脱身心对立,在审美创造中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同一的身体美学还要克服片面的主体性,回归身体主体间性。身体性不是与世界对立的,不是为了满足身体欲望而向世界索取,而是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这就是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
(选自2008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8.下列行为或感受中,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的一项是()
A.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B.人在画中游
C.“心斋”、“坐忘”、“禅定”
D.身体写作、选美选秀
9.不属于作者认为是“健全的身体美学”的一项是()
A.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身体要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B.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
C.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当代大众文化如狂歌劲舞等成为时尚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
D.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原初生命力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进而“形诸舞咏”,用身体表达美感。
B.中国美学讲究的身体修炼方法,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
C.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是指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D.海德格尔主张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与大卫·格里芬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复魅”,其本质是一样的。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感兴论”的理解。(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