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在35℃条件下该植物能生长
②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5℃
③在30℃条件下与在35℃条件下相比,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不同
④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为在5℃条件下,该植物不能生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 B.DE段 | C.BD殷 | D.CB段 |
下图表示酒精发酵过程中接种后发酵罐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关于该曲线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0~t1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B.t1时,微生物的生长处于对数期 |
C.若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 |
D.t1~t2时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始下降 |
图为曾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DDT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
B.A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E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
C.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
D.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
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A.a>b B.a<b C.a=b D.a≈b
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样方内各种植物均需统计 |
D.对某种动物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