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   叶
杜渐坤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绀赭吧。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黄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的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和在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无论走在那一个林子里,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着它们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幅落叶图景。
(1)这两幅图景同中有异,其异处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北国落叶时,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1)                                                                
(2)                                                                 
2.散文的前部分,作者着力描绘北国之秋和南国之春的落叶情景,有何意图?
答:                                                                               
3.散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于是,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
思考。”联系全文看,“我”在“思考”什么?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用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为线索,全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老叶落下,新叶勃发的现象。意蕴深邃,含蓄隽永。
B.这篇散文的前一部分所描绘的落叶图景,与过去许多名家笔下凋零、悲凉的落叶图景异曲同工,格调相似。
C.尽管两幅落叶图景描绘生动、形象,但若全文仅止于此,那么这篇散文便缺乏积极意义和深刻意蕴,所以作者接着勾勒了一幅新叶勃发图。
D.“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这里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赞扬新叶渴望崭新的未来,完成“老叶”赋予的使命。

E.  “老叶融入春泥……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落叶的作用和老叶的使命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4分)
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屏。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已“不会写字”。
汉字书写表现出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一方面,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汉字书写的态度已相当草率,很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书写,最终都慢慢地“积非成是”,成为一种新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总觉得汉字书写是基本技能,根本无需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因此,很多人都没有练就过硬的汉字书写基本功。少了一份对汉字书写应有的珍视,少了一份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重,“汉字危机”迟早会成为一个问题。
汉字听写节目爆红,似乎让一些人看到了突破“汉字危机”的路径。但仅靠一两档电视节目,无法逆转书写能力退化的现状。我很认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的看法,他认为这档节目的本意只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重温汉字的美好。很显然,要真正破解“提笔忘字”的尴尬,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我们应带着敬畏心重新发现汉字之美,重拾书写的乐趣。
每一个汉字都烙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都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共同记忆,如果远离了书写,我们失去的将是一种接触中华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重塑对汉字书写的敬畏心,不妨努力做到营造一个正确和熟练使用汉语的氛围,尤其加大汉字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在享受键盘输入的便捷之时,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读多写来领略汉字之美;汉字文化的开发和普及,可以多以听写节目这种时尚的、多元的方式呈现。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它不仅是一套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之美变得黯淡,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现象。破解“汉字危机”,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重拾敬畏之心,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
(选自汤嘉琛《我们有多久不写字》,有删改)
下列不能成为出现汉字书写危机原因的一项是()
A.草率地对待那些不规范的甚至错误的书写。
B.认为无需投入太多时间去练习汉字书写基本功。
C没有认识到汉字书写可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
D.一两档电视节目无法逆转书写能力退化的现状。
关于重塑对汉字书写敬畏心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加大汉字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B.享受键盘输入的便捷来领略汉字之美。
C.有意识地通过多读多写来领略汉字之美。
D.以时尚、多元的方式开发和普及汉字文化。

朴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朴 你的女儿?
鲁 四凤是我的女儿。
……
鲁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朴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 我姓鲁,老爷。
……
鲁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朴 那么,她呢?
鲁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朴 那个小孩呢?
鲁 也活着。
朴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
朴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朴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 嗯,就在此地。
21.依据节选的对白,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侍萍?请具体分析出来。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0.请具体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黑羊①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去偷,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注】①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
文章中加点词“这样的逻辑”,是指偷盗国里从上到下流行的游戏规则和“多米诺骨牌”式的生存方式。请简要回答它在文章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3分)
文中有两处“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诚实人和富人“看河水”的原因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
小说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请简要分析。
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的真实是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对于小说创作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这篇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有人用“大雅若俗、大巧若拙”评价这篇小说,意指作者写作目的是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并毫不费力地看清躲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主题。请谈谈对“宏大主题”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