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辰州途中
沈从文
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有删改。)
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
文中划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
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
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您的鹦鹉死了〔法〕梅里
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是的,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它是怎么死的?”“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腐烂的肉?到底是谁喂它吃的?”“没有人喂它,先生,它自己吃了一匹死马的肉。”
“死马?什么死马?”“是那匹纯种马,罗德先生。”
“你是说,我最珍爱的那匹纯种马死了?”“是的,罗德先生,它是因为拉洒水车累死的。”
“你有神经病呀?什么洒水车?”“是那辆我们用来灭火的洒水车。”
“上帝呀,你说的是什么火?”“是您的别墅发生了火灾,先生,一根蜡烛倒了,它烧着了窗帘,引发了火灾。”
“该死!你是说,因为那根蜡烛,我的别墅全完了?”“是的,先生。”
“可是,别墅里有电,点蜡烛干什么用?”“因为葬礼,先生。”
“什么葬礼?”“是您妻子的葬礼,罗德先生,一天晚上,她很晚才回来,我认为她是小偷,所以,所以就用您新订制的超四方460高尔夫球棒打了她……”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欧内斯特,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
试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三 十 年 的 重 量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六十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作家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筒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廷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吉。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装裱。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三十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成年人的手,卷一卷三十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部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三十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第一段开头写道,“我因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而变得重要起来”,为什么“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为什么穆尼老师“把我们补画的一张贺年片,作为晚年最珍贵的收藏”?
第四五段写道,穆尼老师"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使我"十分尴尬","我"为什么还"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请结合全文思考“三十年的重量”有哪些含义?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反应滞后,使得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B.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造成感冒多发。
C.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D.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下降,造成伤风感冒多发。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们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忘却了。即使在“文革”期间,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而且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的确是有的。在30年代,老舍周围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他们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旧的婚姻习俗。像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婚姻,都是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旧时女子,同时他们的思想又非常激进。一方面是围着他们的年轻貌美有学问的大学生,一方面是没知识、不识字的太太,可想而知他们的痛苦。这些旧时女子有的虽然也是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女儿或其他,但与丈夫却往往没有共同语言。老舍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婚姻生活的确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老舍基本上抱独身主义,直到30多岁后才自由恋爱娶了一位大学生,他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有些人认为老舍在前期的作品里表现了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而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现在有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多数评论家喜欢把老舍和《四世同堂》里的祁天佑当成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如果发生在国民党时期,老舍就不会去死。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有信心,无论如何的打击他都能经受。老舍已经虔诚地皈依了这一套意识形态,完全是以它的褒贬为褒贬,以它的荣辱为荣辱,这时候突然给他一个打击,这对于心理淳朴的老舍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老舍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他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他对政体不是清晰的。他的一切是为人民好。他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所以当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他感到一种失去,这种失去是他不可以理解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老舍对待工作,勤奋严谨,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既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父亲。
B.老舍每天只能写二千字,而现在有些年轻的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舍创作态度的严谨。
C.老舍婚后对婚姻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失望,表明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周围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批判有不妥当的地方。
D.老舍对政体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之所以虔诚地皈依了一套意识形态,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套”意识形态是“为人民好”的。

E.老舍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是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老舍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信仰。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是因为政治信仰的失落而自杀的,并不是为了要保持个人的尊严而死的。
B.“文革”期间,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C.老舍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而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却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幸福。
D.根据现在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作者对老舍批判自己周围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这件事是有所反思的。

作者说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从全文看,他的“严肃”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