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强制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
B.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 |
C.赞赏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 |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 |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 | 坊市制度瓦解 | B. | 土地集中加剧 |
C. | 农业技术进步 | D. | 海外贸易拓展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C.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D.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 |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 |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 |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 B. |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
C. |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 D. |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