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翻译题8分)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籍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 |
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中:中意、满意 |
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通“殁”,死去 |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虞:忧患、祸患 |
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
(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 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故 君 子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孝 者 所 以 事 君 也 弟 者 所 以 事 长 也 慈 者 所 以 使 众 也 (《大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1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让责子玉,子玉自杀让:谦让 |
C.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庸:怎么 |
D.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间:暗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② 以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B.①将焉取之②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
C.①子玉之败而归,②行李之往来 |
D.①夜缒而出②胜楚而君犹忧 |
下列跟例句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B.择善而从之 |
C.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D.毕礼而归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登 | B.威振四海通“震” |
C.焚百家之言语言 | 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
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赢粮而景从。 |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 D.振长策而御宇内。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
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
D.振长策而御宇内策:政策 |
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
B.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 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 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 的魔影。 |
C.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 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
D.作者在本文中认为,要想让统治长久,在攻取统辖和守卫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否 |
则就会迅速灭亡。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第一句5分,第二句3分,共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刻 |
C.有名侈于实 侈:超过、多 |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郑 人 有 且 置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已 得履
乃 曰 吾 忘 持 度 反 归 取 之 及 反 市 罢 遂 不 得 履(选自《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