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回答:
(1)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空白。(12分,每空1分)

 
体现的制度或机构
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
历史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
王权至上,王位世袭;
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
 
 
材料三
 
 
 
材料四
 
 
 

  
(2)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3)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2分。要求:标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1)《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说明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2)同盟会宣言:“今年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3)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此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怎么样逐步完善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盼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问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看图)

材料三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圆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幕;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三,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原因。(9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二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45年3月,美日签定《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摘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请回答:
⑴ 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⑵ 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⑶ 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吗?为什么?(8分)
⑷ 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6分)
⑸ 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什么?美国为建立这一“防区”进行过什么战争?(6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二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上海合作组织会标
自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公安部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国际维和工作。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已先后向联合国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1000人次。
——中新网
材料三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申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1)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期的三个外交成就
(2)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指出图中建交最高峰时期的关键性事件并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建树?
(4)阅读材料三,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到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阵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