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不是一个缺少美女的时代。
6月,与美共舞的季节,如往年般。偶尔不同的是今天的舞者来自多米尼加,一个有着棕榈树般肤色的18岁少女。
少女荣耀了一个国家,因为美丽从未与他们如此靠近,但一个责任也随之而来。当环球小姐的皇冠嵌入少女的发髻时,一部分人开始呼唤:她将为整个国家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为这个拥有800万人口的国度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美丽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
其实,美丽自古就非纯粹。那场打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仅是帕里斯王子为了换取“有主名花”海伦的芳心。他得到一份充满罪恶的爱情,而冤孽大可以说是发端于“倾国”的美色。只是当“罪人”海伦走进庄严肃穆的审判殿堂时,那些本是满怀仇恨和正义决意置美女死地的元老们,心跳已经紊乱;长袍从她的肩上滑落,美丽无瑕的胴体忧郁地展示着。于是,再没有人认为这上帝的完美杰作有什么罪需要凡人来审判。
因为,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古希腊人浪漫,他们明白了。但后来的人们却离这个目标起来越远。
我们不知道那个有着加勒比海灿烂般眸子的少女,能否承担起一个国家复兴的重任。或许,在她决意选美之前,先前的N位环球美女以及N趟各色选美大赛已经让她有所准备;或许,美丽从来就是一只寄居蟹,附着于形象大使、商品代言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一种以美为衡量单位的交易。
成功之类,如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把自己作为礼物奉送给凯撒,以换取国家的统一和女王权位。动机算不得高尚,但程序却很审美:侍卫扛着一卷精美的地毯来到账中,徐徐展开地毯,一丝不挂的美女妩媚登场――美女正是女王自己,兵不血刃,一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被征服。
失败之类,如关云长月黑杀貂蝉,杀美女很快意,关公挥刀,美女人头落地,那一刻想必青龙偃月刀委屈得黯然失色,赤兔马羞愧得悲哀嘶鸣,好没道理的杀戳。
相比之下,倒是难得有一位懂得欣赏女人之美的宝二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看了就清爽”,连女子的脂粉也要讨了来品味。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抑或哪怕是塑造他的那个才子,怕是对古希腊“尚美”一事也并不知道,然而,却能做到如此纯粹,恐怕只能说明,美就是一个常识。
美就是美,我们回到常识,回到本位,回到自然。
就像我们看到来自地中海的“尤物”莫尼卡·贝鲁奇,在《不可撤消》的哪个阴暗地道里,被撕碎蹂躏的九分钟时那样愤怒;就像看到卢浮宫里的那尊维纳斯,勾勒着属于自己心中的美丽双臂;就像看到一位擦肩而过的婀娜少女,发出啧啧赞叹……
今天,我们用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视角,发现美,定义美,欣赏美,用数字,用符号,像那句来自奥林匹亚山的诗句――“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
1、“唯欧几里德,得见赤祼的美神”中“赤裸”呼应文中       其含义是               
(用文中的语句)                                        
2.“美,是不能审判的,没有人具有审判的资格”的含义是                                                  
3.按照作者的观点,如何理解中国“红颜祸水”的古语。与文中哪个例子很相似?
                                                                    
                                                                    
4.阅读本文,结合作者的理解,谈谈你对今天“美女经济”的看法?                 
                                                                             
                                                              (15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19分﹚
灯下草虫鸣  
纤 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清秋书简》,文字略有改动) 
解释划线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4分)
(1)第④段划线句中的“这种意象”指什么?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作者在第四段描写了幼时在田野守秋时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试从描写和修辞角度
作简要赏析。(6分)

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钟情秋天的虫声”的。(5分)

文章最后一段说:“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谈谈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阅读下面文段
①最早的天文学的一部分,就是用日、月、星来测定时间,它是如此恰当,而从那时起一直保留下来。一天和一月一下就确定了下来。用多雨时节、冬时或植物生长时期作为一年的时间,是一种不太精确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例如,蒙昧人说到自己父亲的死,他就连续说三个多雨季节或三个冬季以前。原始部落的人,他们观察星星,以便按照它们来寻找道路,同样也看到,特殊的星或星座的沉没或升起,表明了一年的时间。例如,南澳大利亚的土著们称天琴星座为“伦鸟”,因为他们发现,每当天琴星座同太阳坐在一起时,便开始了拾到当地一种名叫伦鸟的蛋的时期。不言而喻,一年周期的大量事实,如太阳正午高度的变化,一天的长短,想必所有的人们——即使还没有对这些现象做某种精确测量的那些民族的人们,都注意到了,毕竟会存在即使是模糊的关于年的概念。其次,在一年之内,具有某种正确性地又分为一系列的月。例如,印第安人中的奥基伯威人按顺序是:野稻月,落叶月,冰月,滑雪板月,等等。不过,这类的月只是如射中一般,配成一年。事实上,非文明社会的历法是以下列的事实作为特点的:人们虽然都知道日、月、年,但是这些日还没有正确地配成月,也没有确定由多少月一一尤其是由多少日组成一年。
②如果我们由这种历法转过来看看古代文明民族的天文学,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观察还是计算,都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许多世纪中观察并记录了天象的天文学家——祭司,还没有摆脱他们种族祖先——野蛮人关于被看作整体的宇宙像什么的那种观念。在埃及的《亡灵书》中,死人的灵魂闶太阳神一起通过西天门降下来,并且沿着地府的田野和河流旅游。亚述的证据也同样地传达着阴间的情况,在那里,伊什塔尔降落到飞行着幽灵们的一所黑房子里,人们可以进到这所房子里去,但他们进去就出不来了。
③虽然埃及人掌握着这种原始的天文学,但是他们却相当精确地按照东西南北四方建立了巨大的金字塔。在计算一年的时候,他们不只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年,把三十日作为一月,又插入或补充了五日,以便构成365,而且得出结论,说这并不是十分精确的,他们指出了一年的变化,暂时还没有完成在1461年由天狼星上升时所决定的完全周期。鄙野之人的天文学前进得更远,他们关于蚀的解释统治了两千多年。在野蛮人的天文学中,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比起太阳和月亮来很少引起注意。但是在鄙野的人们中,所有七大行星构成一组作为崇拜的对象。对它们的观察,也就成了七数神圣意义的出发点。由此。七数也就传遍了古代所有的神秘哲学。在巴比伦人那里,可能正是对行星运动的天文学研究。导致行星沿着七重透明的天运动的理论。迄今为止,人们还在继续说到迭“第七重天”。
④当巴比伦人和埃及人长期积累的知识宝库转入希腊人手中的时候,在天文学中就有了下列的伟大进步。希腊人的天文学跟关于地球是球状体的观念非常熟悉。他们计算了它的圆度。并且通常把它放在宇宙的中心,测量看得见的天体运动。这种体系。以最完善的形式而著名的是普托勒玫体系,直到中世纪末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当时它跟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体系进行了竞争。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重述后一种理论在开普列尔和牛顿手中如何成为宇宙机械论,以及最后,人们如何摆脱他的小行星是宇宙中心点的妄想。
(节选自爱德华·泰勒(英)《人类学》第十三章《科学》)
下列对“非文明社会的天文学”的说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日、月、星来测定时间是当时天文学的重要任务,因为它测算的比较准确,所以得以保留下来。
B.原始部落的人,最初观察星星,并不是为了天文学的目的,当他们发现了特殊的星或星座的沉没或升起时,星星对他们才具备了天文学意义。
C.原始部落的人们根据一年周期内事物有规律变化的现象,产生了模糊的年的概念。
D.当时的历法中有年、月、日的概念,但是还不能确定一年由几个月组成,更不知道一年有多少天。

下列对第②段中加点的“巨大成就”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亚述的证据传达了阴间的情况,在那里,伊什塔尔降落到飞行着幽灵们的一所黑房子里。人们可以进到这所房子里去,但他们进去就出不来了。
B.埃及人掌握着原始的天文学,他们据此相当精确地按照东西南北四方建立了巨大的金字塔。
C.在计算一年的时候,不只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年,把三十日作为一月,又插入或补充了五日,计算出了一年365天,而且得出结论,说这并不是十分精确的。
D.野蛮人虽然还没有注意到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但他们早已注意到了太阳和月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蒙昧人用多雨时节、冬时或植物生长时期作为一年的时间,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虽然不太精确,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对“年”的认知,这是人类天文学的源头。
B.古代文明社会的天文学取得巨大的成就应归功于古代的天文学家——祭司,因为他们不仅在许多世纪中观察并记录了天象,而且还形成了新的宇宙整体观。
C.以最完善的形式而著名的普托勒玫体系,之所以直到中世纪末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是因为它在跟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体系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D.开普列尔和牛顿的宇宙机械论取代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体系,随着人类的观察和计算的不断深入,它也可能会像以前的理论体系一样被取代。

文章所述古代文明社会的天文学依次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实用类文本阅读。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①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②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结合原文分点叙述。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请依据传记内容,简要论述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多,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结合原文,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本文在构思上具有欲扬先抑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欲扬先抑”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 “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演进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
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都是历史的进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