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而沉重的、黑魆魆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里黑魆魆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又一声、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了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北京
1.开头一段环境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
2.为什么“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1) 。(2) 。
3.第三部分作者说“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说明日本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反战,这在第二部分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
B.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 |
C.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D.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胜侵略者,迎来黎明 。 |
E.这篇文章写得高昂壮美,写出了日本人民由隐忍到觉醒的过程,鼓舞人们起来抗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说说文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写了几个方面?并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根据上文中的内容,简要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简要分析“黛玉纳罕道”这一小段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指的是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等。 |
B.第二段中以“孤岛”和“海洋”分别比喻黑人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C.第四段中“空头支票”,是指美国政府没有给予黑人应该享有的物质权利。 |
D.第五段中“荒凉阴暗的深谷”,指的是美国黑人深陷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苦难境地。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讲一开始,作者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
B.在揭示美国黑人现状时,作者主要从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三个方面表现。 |
C.作者要求美国政府应兑现给予所有人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诺言。 |
D.作者呼吁美国黑人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利,甚至不惜暴乱。 |
从上文中举出一例排比句,并简要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0分)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文章第一节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融化吗?
①近来,一些科学家对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提出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于2035年这一时间数据提出了异议。
②早在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就有人爆料,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涉嫌故意修改数据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中心的负责人正是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此事件当时被媒体热炒,称为“气候门”事件。
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日前承认,报告所表述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错误的,可能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④那么,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如何登场的呢?印度每日新闻和分析(NDA)机构19日报道的消息为人们提供了答案。据该机构报道,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在1999年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至50年中将会减少。
⑤然而,哈斯南说,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他认为时间是杂志记者写的,并表示科学研究与杂志报道写作不同,他无法掌控记者如何引用自己的观点。
⑥《新科学家》杂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报道并没有直接为IPCC的报告所引用。有消息说,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WWF)“担当”了两者间的桥梁。根据杂志1999年的报道,WWF在其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说,至2035年时,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从5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不幸的是,该说法被IPCC用于了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退缩的速度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⑦事实上,对于IPCC报告引用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只不过反对的声音被忽视了。负责报告中其他部分的科学家、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格奥尔格•卡泽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在2006年报告还没有出版时就警告说2035年的时间数字不正确。但是编写报告亚洲部分的人员并没有对他的警告做出反应。
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也曾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如果考虑到喜马拉雅山上200米至300米厚的冰川,而融化速度为每年1米或2米,2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
⑨直到最近,印度环境部长兰密施要求IPCC解释引起恐慌的2035年时间数据究竟如何得来,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⑩然而,尽管范伊佩尔塞勒认为评估报告中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断言有误,但报告中提出的人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行为造成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不会改变。并认为,此次断言之误和“气候门”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科学的可信度。他说:“看不出长达3000页的报告中出现一个错误会如何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性。有些人会试图利用错误来损害IPCC的公信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发现、解释以及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强IPCC的公信力。”
(选自人民网,作者毛黎,有删改)下列对“气候门”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参与撰写了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所以“气候门”事件才广为媒体关注。 |
B.“气候门”事件主要是因为涉及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权威性而被广泛关注。 |
C.“气候门”事件主要是指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故意修改联合国相关文件数据一事。 |
D.“气候门”事件的“主角”就是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将于2035年消失”的这一断言。 |
下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传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传言最早始于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1999年他在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年至50年中将会减少。 |
B.“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传言其实是《新科学家》杂志记者下的断语,因为杂志报道与科学研究毕竟不一样。 |
C.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在这个错误的断言中起了以讹传讹的桥梁作用。其报告最早提出了“(冰川)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的观点。 |
D.《新科学家》杂志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要消失”的报道出现在WWF 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时,已变成了“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缩小至10平方公里”。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的推算,喜马拉雅山冰川极有可能在二三百年间完全消融。 |
B.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承认有关“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数据引用有误,但并不认为这种小差错会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度。 |
C.IPCC报告中的“冰川消失”的错误断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出版之前,就不断有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提出过质疑,但报告编写人员忽视了这种意见,使得这种错误最终形成。 |
D.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虽然不会改变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但短短的百十年并不会造成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 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由于新诗与现实过近的距离,在一个“革命”、“运动”和“改革”此起彼伏风云激荡的时代,许多新诗人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和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的急先锋。这使新诗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而高度的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地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新诗孕育诞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白话诗运动”要求打破包括汉诗格律传统在内的一切传统。新诗具有平民诗歌与通俗诗歌的性质,甚至过分强调通俗性和社会性。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最近20年产量最高。 不可否认,新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一些新诗人也写出流芳千古的经典,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经典诗人”、“经典诗派”、“经典诗体”和“经典写作”。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息息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更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选自200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下列对“新诗”这一概念的有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诞生于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带有鲜明的“革命”、“运动”和“改革”的标志。 |
B.新诗虽然产量高,但严重缺乏经典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没有流芳千古的经典作品。 |
C.在百年左右的新诗史上,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属诗体建设,只建立起了区区四种定型的诗体。 |
D.新诗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刘半农的《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冰心的《繁星》均是“小诗运动”的代表作。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雪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的作品具有法则的意义。 |
B.诗歌在中国古代更具有经典型,更多的是因为它富有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 |
C.文章引用曹丕“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名言,是为了说明诗歌对语言形式具有特殊要求。 |
D.由于过重的使命感,使得许多新诗人在创作实践中淡化了经典意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地经典性往往表现在它对优秀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失掉传统必然会丧失经典。 |
B.新诗对社会功能的担当使得它丧失了审美意蕴,要增强审美意蕴就必须减少社会担当。 |
C.在产生过程中即否定汉诗的创作传统,这是造成新诗缺乏真正经典的先天原因。 |
D.创作的普及与提高往往是一对矛盾,强调诗歌创作的大众化必然伤及诗歌的经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