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漫谈盲目阅读(林非)
我在自己长期的浏览中间,形成了一种粗浅的经验,这就是自始至终的阅读过程,都必须贯彻着充满自觉性的判断,思索和分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究竟是宣扬真实抑或虚假、准确抑或谬误、正义抑或邪恶、美丽抑或丑陋、高尚抑或庸俗?只有养成了这样读书的方法和习惯,才容易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真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
如果不是从这样的阅读中汇成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而是糊涂的追随着别人的爱好和主张,别人炫耀和宣扬什么,自己就亦步亦趋的去阅读,并且不假思索的接受那些可能是谬 误的捧场 ,像这样不开动自己的大脑 ,就如叔 本华所说的“是别人在代替我们的思想”,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必将逐渐消失”(《读书与书籍》)。这种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只能极大的糟蹋自己珍贵的精力,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长进。
比如说多年以来,曾经大量的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很好的了解那里文学创作思维的变迁,认识她与19世纪西方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劣究竟何在,从而有利于拟订如何借鉴其卓越之所在和避免它的阙失和弊端,对于更为开阔和深邃的发展自己民族当前的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然而从某些表现出来的阅读状况来看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当一种片面的对它进行鼓吹的论调大声高唱时,许多阅读者也就糊涂的盲从着,随之而晕晕乎乎的万分敬仰起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趋势显得十分复杂,总的思想倾向是对于并未摆脱金钱垄断的资本主义文明,异常敏锐的感到苦闷和绝望,从而产生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却又在否定理性主义的思潮中,陷于迷茫、惊慌和颓丧的境地。与此相关联的是他们在渲染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艺术技巧方面,竭力趋于新奇、变换和微妙的追求,更渲染出了幽冥、怅恍、晦涩和扑朔迷离的境界来,有时甚至将读者对它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当然其中蕴 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具有不少正面的意 义 ,然而负面 的影响也比比皆是。如果陷于盲目和盲从的阅读中,肯定有害而无益;而如果充满了自觉性的判断,通过思索和分析去进行阅读,那就肯定会得到重大的收获。
又比如近年以来 ,出现了大批胡编乱造的跪拜讴歌清代帝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通过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许多虚虚实实与炒作不完的故事,把他们编排和颂扬成十分的圣明与崇高,从而又燃起了崇拜专制帝王的顽强情结,比起《国际歌》了“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理想来,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倒退和沉沦。这三个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帝王,自然也做过一些好事,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一部历史简直就更黑暗、荒谬与恐怖了。至于要谈起他们的恶行来,也是有据可查的。仅就他们凭借着专制帝王的独断和横暴,以及通过酷刑和屠杀,分别制造了多少鲜血淋漓的文字狱而言,就异常严重的摧残和扼杀了人们独创的才智和正直的品格,多少人只要还不想豁出性命去抗争的话,就得摆成鹦 鹉学舌的姿态 ,于是满世界都变成了精神萎靡 、思想萧瑟 、死气沉沉的局面。这祖孙三代专制与禁锢的统治方式扼杀了思想的自由与独创,无疑是种下了造成整个国家衰颓、柔弱乃至不能抵御侵略的祸根。如果缺乏这种正气凛然的认识,就很可能被那些磕着响头的作品所腐蚀和俘虏。
在“不良文化倾向 ”大行其道时 ,更应该注意在判断与分析中去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开卷有益。
1、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恰当的说明了缺乏正确阅读品质的实质和后果。 |
B.作者在第2段里所说的“不假思索的接受那些可能是谬误的捧场”,指的就是第4段里说的对封建帝王的盲目崇拜。 |
C.作者几次批评“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盲目”就是自己胡乱的选择阅读作品,而“盲从”就是糊涂的追随别人赶时髦式的选择阅读作品。 |
D.作者善于使用成语 ,如“亦步亦趋”“鹦鹉学舌”等等,言简意赅,而又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E、“甚至将读者对它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这句话深 刻的阐明了现代主义作品对人们的精神腐蚀。
2、分别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① 正面的意义:
② 磕着响头的作品:
3、作者否定有关清代帝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4、简要概括作者提倡的阅读品质。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
屠格涅夫
②月的最后一天;漫漫一千俄里之内,都是俄罗斯大地——我的故乡①。
②茫茫长空匀净地碧悠悠;只有一片白云——仿佛是在轻轻飘浮,又似乎是在袅袅融散。微风敛迹,天气暖洋洋的……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③云雀在悠扬地歌唱;大嗉囊鸽子在咕咕叫唤;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来掠去;马儿在喷着响鼻,不停地嚼着草;狗儿一声不吠地站在那里,温顺地轻摇着尾巴。
④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和青草味——其中还夹杂着一丝焦油味,一丝皮革味。大麻地里的大麻枝繁叶茂,郁郁青青,散发出一阵阵香烘烘、醉陶陶的气味。
⑤一条坡度平缓的深深峡谷。两边的坡上长着几排爆竹柳,一棵棵树冠似盖,枝叶婆娑,下面的树干却都已龟裂了。一条小溪从谷底潺潺流过;波光粼粼,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远处,天地合一的地方,一条大河就像连接天地的一道蓝莹莹的花边。
⑥沿着峡谷——一面坡上是一个个整洁的小粮仓和一间间双门紧闭的小库房;另一面则是五六家木板铺顶的松木农舍。每一家的屋顶上都高高竖着一根挂着椋鸟笼的竿子;每一家的小门廊上都钉着一匹鬃毛直竖的小铁马。……护窗板上信手涂画着一个个插满鲜花的带把高水罐。每一间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条完好无损的小长凳;一只只猫像线团那样蜷缩在墙根附近的土台上,警觉地竖起透明的耳朵在细听……
⑦我铺开一件披衣,躺在峡谷边沿;四周到处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清香扑鼻,让人心醉神迷。……睡在这干草堆上,那真是美滋滋的!
⑧孩子们那头发卷曲的小脑袋,从每一个干草堆里纷纷钻出来;羽毛蓬松的母鸡在干草里翻寻小蚊蚋和小昆虫;一只白嘴唇的小狗崽在乱蓬蓬的草堆里翻来滚去地自在嬉耍。
⑨几个长着亚麻色头发的小伙子,穿着干干净净、下摆上低低束着腰带的衬衣,蹬着笨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一辆卸了马的大车上,在伶牙利舌地相互取笑。
⑩一个脸庞圆圆的少妇,从窗口探出头来张望;她笑盈盈的,不知是小伙子们的说笑让她忍俊不禁,还是乱草堆里孩子们的嬉闹使她笑逐颜开。
⑾一个年老的主妇站在我面前,她身穿一件崭新的家织方格呢裙子,脚蹬一双新崭崭的厚靴子。空心大珠子串成的一条项链,在她那黑黝黝、瘦筋筋的脖子上绕了三圈;斑斑白发上系着一条带红点的黄头巾;老人的眼睛和蔼殷勤地微笑着;皱纹密布的脸上也堆满了笑容。嗨,这老人也许有七十岁了吧……不过,就是现在也依然看得出来:她当年是一个美人儿!
⑿她把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右手五指大大张开,托着一罐直接从地窖里取出来的、未脱脂的冷牛奶;罐壁上凝着一层珍珠似的小小水珠。老人家把左手掌心里那一大块余温犹存的面包递给我,说:“吃吧,随便吃点儿呀,过路的客人!”
⒀一只公鸡突然咯咯地大叫起来,还起劲地不停扑扇着翅膀;作为回应,一头关在栏里的小牛犊慢慢悠悠地拖长调子“哞”了一声。
⒁“啊,这燕麦长得多好呀!”我那马车夫的声音传了过来。
⒂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村生活,是多么富庶、安宁、丰饶啊!哦,它是多么的宁静和美满!
⒃我不禁想到:皇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②,还有我们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1878年2月
(曾思艺译,全文有删改)
注:①1872年2月,居住在国外的屠格涅夫晚年身体多病,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故写下了这篇文章。
②指1878年的俄土战争,当年1月,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后又准备进军君士坦丁堡,准备重新让东正教的十字架挂在圣索菲亚的大教堂上。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②波光粼粼,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本文②—⑤段是按怎样的空间顺序描写俄罗斯乡村景物特点的?有何好处?
对本文描写的俄罗斯的乡村生活有何特点?你欣赏这种生活吗?联系现实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王永利
①中国画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
②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③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魏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美。山水画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
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于南方的文人来说,元代是天地巨变的时代,家国沦丧于异族之手,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归隐,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他们寄情于诗文书画,将他们的时间和才能全部投入到书画的创作中,以书画抒发性情。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虽然悠游于山水之中,但是很少以描绘真山真水作为目的,而是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用心灵冶铸,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山川烟岚融化为一片理想的恒定的远离人世喧嚣的隐逸之境。正如倪瓒(元四家之一)所说:“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的山水画,他的典型面貌是一河两岸式,前岸是一小片坡石土岸,上植几株或荣或枯的树木,萧瑟荒寒,对岸平缓山丘或几道汀渚,山石树木皆以干枯之笔画出,轻拂慢扫,着力甚轻,笔行纸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中间是空阔的湖面,不着一笔,空明浩渺,干净明洁,萧疏淡远,不食人间烟火。树下有时添一草亭,但绝不见人物。元之前的山水中往往不可缺点景人物,渔、樵、耕、隐,他们和山川草木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而倪瓒的山水已经不需要这些人物,因为山水即是倪瓒的化身,画面寂静、空旷、萧索、荒寒,实乃画家心境在山水之投射,画的是山水,但意已不在山水,在乎画家之情。元四家的山水画已是抒情诗,以情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物我终化为同一。
⑤山水画传达的是画家在自然山水中对无限生命的把握和体悟,是对“道”的追求,而欲将无限生动和丰富的自然展现于数尺绢素之内决定了中国画迥异于西画的空间。画面中的山水不能依据透视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表现,按沈括的说法,这样的画法“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梦溪笔谈》)。“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者多认为宗炳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实则表现的是从全景上把握自然的全面节奏,西方的透视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达到中国画家如此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宗炳和王微在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下确定了山水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平等互赏的关系,“在艺术精神上直接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后世山水的创作和对山水的理解无不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发展。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1期,有删改)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A.只要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就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 |
B.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为中国绘画思想体系确立了基础,不仅指导了魏晋时期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C.倪瓒的山水画画出了自然山水的精神特质,达到了形与神的统一。 |
D.中国山水画家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不仅赋予自然以人格化,而且将人加以自然化。 |
E. 中国山水画站在一个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高度上,表现自然山川,折射人类热爱自然、反映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怀。以下不能体现山水画中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一项是()
A.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
B.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
C.夕照在山云在水,高歌人醉杏花天。 |
D.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
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的不同点。
为什么说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
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镜头拉到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1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等迷人想法。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体,“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1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00多人次。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中国青基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牮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义工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节选自2007年09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1991年4月,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一“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和民间助学团体。 文化第一段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然后又列举了“乐助会”“灯塔”等助学团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文中说助学团体“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他们收获了哪些快乐?遭遇了哪些尴尬?请分点概括。(6分)
为什么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4分)
关于民间助学,有人认为爱心捐助更重要,有人认为改变理念更重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域青稞
次旦多吉
①久在江南读书,一日独坐阳台,竟忽而想起家乡的青稞地来。那苍茫的图景,连带着一些许心绪,竟一股脑儿地填满胸壑,不能得解。
②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地,不就和北方的麦子地是一模一样的吗?不就是如此平淡吗?看上去不如南国的稻田秀丽,不如西北的胡杨壮观,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登上过巍峨的青藏高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看它们是如何坚强地生长。
③在我老家的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土地,每到播种季节,母亲都会找人把青稞播种到地里。这块土地的土质很差,而且已经让先前的作物生长了一季,营养早已被上季的作物用光,再种青稞不是白白地浪费种子吗?有时,我会禁不住向母亲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母亲每次都是微微一笑。说:“青稞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只管种下去,不论怎么着,到了明年也能收,这样咱们就可以做青稞饼,也可以做青稞酒了!”原来如此!就像母亲对我说的,青稞真像她小时候一样,养孩子和养牲口一样,只要有能吃的东西,哪怕是糟糠窝窝头,只要有能穿的衣服,哪怕是几片破布头,他们一样可以长大成人。现在想起来,可不是吗,青稞不就是庄稼中的牲口吗!
④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青稞,这种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闲暇时候,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诅咒似的,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漫步中,走进齐腿深的青稞田之中。那些青稞刀切似的整齐,看上去异常壮观,偶尔地会有几株从整齐的队伍中冒将出来,饱满的果穗倔强地想要触摸天空。也许是因为贪婪生长,所以它们才会这么突出,而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田中的佼佼者。
⑤严冬过后,正是青稞返青、继续生长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却是高原多风的季节。强劲的北风一旦吹起,就连杨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植物都要断条手臂下来,可是青稞呢,它们凭借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壤,在猎猎北风中集体舞蹈!我似乎正在慢慢参透这其中的玄机,飞翔并不单单那么一种,鸟儿张开翅膀,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的,叫做飞翔;然而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只有一个完全的自由者,才会拥有这种飞翔。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诗人热衷于描写青稞,这其貌不扬的青稞,真倒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活脱脱的一个精神象征。
⑥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它们整整齐齐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
⑦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多么迷人,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稞。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
⑧某一个暑假,我专程赶回老家,想去看看久违的青稞。这个时期青稞和油菜花一样长得茂盛而碧绿。回到家后,母亲先为我打点好餐饭,我心里就一直默默念叨: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吃上青稞。我一口气吃了四个热乎乎的青稞饼。紧接着就独自一人跑向青稞田。当我爬上一座山头,一边啃着母亲做的青稞饼,一边放眼辽阔的青稞田时,我的情绪变得有些难以控制,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
⑨到这里,我觉得,我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但孝顺生我养我教诲我的母亲,而且更加孝顺生我母亲养我母亲教诲我母亲的青藏高原。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青稞是“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
结合文本,说说“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的含意。
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和作用。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抒情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 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题。 |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