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锁(佚名)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楞。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的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的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的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为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的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的拿着烟一个劲的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的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眼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的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的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的往前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的一抖。谁都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的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疾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的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琐。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的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的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琐。
1、小说中两次描写大姑“眨眼”,对此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结构上看,两次“眨眼”推动了情节的展开和向高潮发展。 |
B.从表达作用看,完成对大姑性格塑造的是第二次“眨眼”。 |
C.从内容上看,两次“眨眼”的含义并不相同。 |
D.从表现方法看,第一次“眨眼”是正面描写,第二次“眨眼”是侧面描写。 |
E、从立意上看,作者对大姑的两次“眨眼”都持讽刺批判态度。
2、小说中“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的一抖”这段描写,表现了主公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里描写“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请把这“说不清”的意思说说清楚。
4、有人这样评价微型小说:“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联系这篇小说,回答“螺壳”和“呼啸”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活着的手艺
他是一个木匠。
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儿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才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的眼睛。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
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
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
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逄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
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
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去年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涵义及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小说为什么题为“活着的手艺”?
小说的前面写到我对木匠“有些生气”,后文写到“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试结合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作品中的“我”为什么会有前后不同的变化?
请结合小说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马小平《人文素养读本》序(节选)
钱理群
马老师在本书《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大概是在重病缠身时,便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这一问,却让我,以及所有自称关心中学教育的人们羞愧难言:因为我们早已麻木,不去作这样的追问了。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特别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们讲起“人文精神”也是头头是道,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这些“高能人精”的灵魂,已经被“权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识(包括人文知识)都成为他们获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是极容易,并且已经源源不断地将这样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选作接班人了。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的。
问题的症结,正是在我们当下的教育。马老师在本书里,特地编选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他指出:“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不同的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应当反对向青年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而要鼓励以“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和“乐趣”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在我的感觉里,这里的每一点,都击中了当下中国中小学以至大学教育的要害,我们所推行的正是这样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和能力训练,而完全忽视精神(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的教育,不能铸造学生的意义世界的教育,如马老师所说,这样的教育“甚至成了一种怪兽,吞噬了学生的天真和童趣,导致了美好如人性的丧失;应对各种考试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掌握各种教学技巧竟然也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化的血脉断了,人文精神的核质也没有了”,“课堂里弥漫着空虚和无意义的气氛”,“人文意义的真空,生活意义的丧失”,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状况”。
爱因斯坦对教育症候的判断又提醒我们,这样的意义真空,在教育目标上的失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病的恶果。马老师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前述中国中学生的人类文明的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
正是看到这一点,马老师感到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他为之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病,并且以很可怕的规模扩散着。如若现在不立即加以制止,人类的前途是十分危险的。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提出过‘与灾难赛跑的教育’,即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一位教育家说,我们留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正是怀着对国家、民族和对人类前途的双重责任感,怀着十分紧迫的危机感,这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决定将生命的最后一息,贡献给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为它铺垫一砖一瓦。这是怎样的教育战略眼光;借用鲁迅的话说,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下面是结合文意对“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解读,与文意相悖离的一项是
A.每个健康的人都应该以“儿童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和“乐趣”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 |
B.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宜过早进行专业化教育,而应该接受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的浸染和熏陶。 |
C.每个人应该有健康愉快积极向上的生活,有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
D.应当把追求成功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不断接受知识、强化能力,应对多方面的考试和挑战。 |
下面是马小平老师观点的梳理,符合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小平老师编选《人文素养读本》是认为当前社会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导致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被扼杀。 |
B.马小平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未来的。 |
C.马小平老师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导致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 |
D.马小平老师认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
结合原文文意,请简述你对“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莫泊桑的《乡村故事》讲述了农民蒂瓦施夫妇经受住了城里贵妇人出高价想收养她孩子的诱惑,而他们的邻人瓦兰夫妇却为了生计以每月100法郎的高价“卖”了自己的孩子。前者以没有卖掉孩子而自豪,得到了乡邻的赞誉,却过着贫穷的生活;后者虽然“不愁吃喝”,却不得不长期忍受邻居的冷嘲热讽。许多年过去了,被卖到城里的孩子让·瓦兰衣锦还乡。
选段: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让·瓦兰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
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
“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
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文段是如何塑造夏洛这个人物形象的。
你怎样看待蒂瓦施夫妇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秋 韵 写 意
孙守名
再过半个月.深秋的背影便会渐渐淡褪。看窗外的秋与往年并无二致,还是不紧不慢地将各种树木的枝叶由绿变淡、变黄、变枯。天空显得愈发高远,没有飞鸽的哨音。阳光静静地,缓缓地.划过阔远的高空,不留一丝痕迹。北方的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城中的秋色,多藏匿在游人杂杳的公园或斜仄的小巷,那窒闷的场景会让你对秋生出一丝怨尤。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齐整方正的盒子楼,把秋的韵致切割成一丝一缕的淡淡的忧伤和绝望,那些被逼迫得失去了性情的红枫绿杨也在落叶飘散中尝到了无人赏玩的失落和悲伤。
乡村的秋意却让人赏玩到十足。走在原野中,扑面而的全是深秋的气息,满地的枯草,脚踏上去软软的,那种酥麻的感觉从脚跟渐渐浸入肢体.然后沁入心脾。裸露的土地,现出自然的色泽,让人感到回归母体的本真。透过稀疏的树林.会看到那条静静斜躺着的小河.河畔少有人走,河水也已变得瘦削,清澈得像极了淡远的天空,一阵阵秋风吹过,凉意袭上心头,是那种清爽的感觉。
秋的恬淡、疏远,非要在清冷的夜晚才能感觉得深透。凉风袭人,秋雨时至,找一处破旧的陋室,点一碗油灯,饮酒少许,微醺更佳,静对一卷古书,想万千心事,这种情韵实在是把玩秋意的最佳境界。夜半时分,秋雨点点滴滴,一任惆怅的心情浸润在浓重的秋意中。这时.睡意全无,穿起夹衣,走出屋门.站在廊下,听那深秋的天籁之音,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品味秋的滋味必须人到中年。那时,秋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秋色秋意,还有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在里面。人生苦短,经历如曲折深幽的小径.那些流泪的日子时常伴随身边,悲欢离合,伤心痛楚,屈辱惆怅,无所不有。时光愈长.感受愈深。个人感悟,家国情怀,往往交织在我们的情感深处。一旦遇到令人伤感的秋意袭,积久的情怀意蕴必然会如冲决堤岸的江河,瞬急填满胸怀,令人情不自禁,感慨系之,涕泪交流。
古人悲秋,大多也是在经历过坎坷、挫折、悲苦或苦难之后,那种悲苦的况味不是有着同样磨折的人是品玩不到的。游子思乡,是被诗家写得烂熟的主题,有些也恰恰正是他们的亲身历程。出仕为官,突遭变故,被贬岭南,正是秋意方浓,友人相送,自有一番愁苦心情。岭南僻远,相知无几.三年五载,必有相思之苦。南国的秋,和北方的相比.个中况味,诗家自知。
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赏秋.需独自一人。清早出门,在无人的小巷中静静地走.什么都不要想,脚步要放缓,让秋的凉意穿透心怀,抬头眺望淡远的天空,那真是一种惬意。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走回家中,坐在桌前,一杯牛奶,一张早报,看透过玻璃的秋光入室,静静地洒落在放于桌椅旁的书页上,让心情随着秋色秋意开始一天美好的时光。
秋意最美是在傍晚。远飞的鸿雁早已无影无踪,惨淡的阳光落入山后,暮色渐起.群山隐退,大地间一片沉静。坐在小院内,捧一杯清茶,将自己隐沉在夜色中,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秋的静谧,秋的清幽.秋的诸多况味。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由春至夏再到秋.也正如人的艰辛一生.已过中年将至老年,那是最令人怅惘而心悸的。
年轻时节,不要总是想着品读秋意,那会让你过早地消磨掉意志和诸多情趣。秋的意味就像一杯醇酒,只有等到所有的苦痛都经历一香之后,才可去慢慢品润。品尝秋色,不宜急迫,要淡定,要恬然.轻轻入唇.让丝丝秋韵渐渐润泽舌尖,轻轻地嚷饮,最后再渐渐进入佳境。
北国的秋,有一种淡然清幽的韵味,一叶而天下知秋,秋风,秋雨.秋意,秋韵,这秋.你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我愿意在你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眠,做一场如诗似画的幻梦 …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每小题 3 分)
(1)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
(2)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 ? ( 4分)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写““古人悲秋”,其用意是什么?
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诠释如何赏秋,请找出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 ( 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府井新华书店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与之相邻的多是时尚餐厅、高档百货店和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书店进门显眼位置的展台上,摆着近期的畅销书。其中励志书占据了半壁江山——《正能量》、《本能》、《洗脑术》、《自控术》、《我就是教你混社会》……醒目的标题吸引着路过的年轻白领。
充满感染力的书名、振奋人心的个案、切实可行的方法,励志书像一剂诱人的毒药,在人人渴望成功的现代社会诱惑着年轻读者。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经历了10余年热销之后,励志书是否真的能给读者和出版社都带成功?
张立辉是一名教师,工作之余爱看励志书。“《把信送给加西亚》、《人性的弱点》、《穷爸爸富爸爸》、《细节决定成败》……”张立辉如数家珍。只是他看了之后总觉得名不副实,颇感失望。张立辉说:“所有的励志书都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自己身上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大到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你看了书以后充满自信,想要马上行动,这就是励志书的价值。”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张立辉渐渐放弃了励志书:“想获得励志书中暗示的那种成功非常困难。因为成功之岸绝不是看一本书、简单按照书中方法去做就可以抵达的。”
中信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陶鹏将励志书分为“软”和“硬”两种。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样的“软”书,以2008年的《秘密》为界,之后就很难再卖出好记录。《秘密》的作者之后又写了《力量》,但销量也不过尔尔。“硬”书越越多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励志不再是喊话,而是切实可行的科学”。
去年,陶鹏经手的一本“硬”励志书《意志力》,教人如何提高效率和自控力,佐以大量心理学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方法。该书在豆瓣网评分8分(满分10分),书的销量也相当不错。
“硬”励志书多从西方引进。国内出版社在引进图书时除了审度其品质,还需考虑该书酝酿和出笼的国情基础。去年横扫美国各大排行榜的《安静》一书,经中信出版社引进后却是籍籍无名。原,美国人以内向性格为病,这本书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但内向性格在中国人中却是主流,所以该书因针对性不强而在国内市场败北。
在当当网最近的图书排行榜上,励志书依然风头强劲,占据了畅销前10名的三分之一。英国作者的《正能量》排名第二,另有引自韩国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台湾地区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事实上,十几年,励志书始终毁誉参半。据中国新闻网最近一则消息:杭州一家书店把图书论斤卖,按照书籍种类标价,最便宜的就是励志书,只要11元一斤。磨铁图书第一编辑中心总经理李耀辉介绍,最近两三年,磨铁图书出版的励志书并不多,但创造的效益可观。“目前卖得最好的《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已经销售了近50万册。”陶鹏透露,中信近几年一直不看好励志书。“此类图书的选题只占出版计划的10%,甚至更低。”陶鹏说,“书业中有严重的跟风症。哪个概念火了,跟风的人一定会把这个概念玩到死为止。比如旅游书,前段时间大热了一阵,但今年基本全线窒息。”
当前,励志书市场从最初几年的“只要励志就有人买”,到经过几番洗牌后被读者越越看重图书品质,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漫长过程。虽然跟风书层出不穷,但读者也不是傻子,李鬼还是李逵总能分辨。目前,弘一法师的《淡定》卖得不错。而自上世纪90年代就被引入中国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经过多次重印,现在仍不时出现在图书排行榜上。
总之,励志书热潮日趋平稳,图书品质和实用性将成为其立身之本。励志书市场不再是“人傻钱多速”的宝地,将渐渐和其他图书一样,进入常态发展。
(根据原文删改)对文中关于“硬”的励志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励志书中的“硬”书,是指那些纸张条件特别好,包装特别精美,刊印质量特别过硬的图书。 |
B.《意志力》之所以能成其为一本“硬”的励志书并销量不错,主要是由于它在教人如何提高效率和自控力上,使用了大量心理学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方法,从而让我们对真正的意志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C.由于“硬”励志书深受读者青睐,因此,它占尽了最近图书排行榜上的强劲风头。 |
D.我们的图书市场上,励志类图书质量参差不一,其中“软”的励志书都是国产书籍,而“硬”的励志书则多数进口于西方。 |
以下所有选项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力量》与《秘密》两部书,尽管出自于同一位作家之手,但由于它们都是“软”励志书,因此前后销售的情况都不过尔尔。 |
B.想获得励志书中暗示的那种成功非常不容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最好不要去看那些所谓的励志书。 |
C.不管励志类图书的作者写作和市场销售如何玩花样,越越多的读者在挑选励志书时都更重视图书的品质和实用性。 |
D.书业中严重的跟风症现象,致使旅游类图书的销售先热后冷,而这也是励志类图书销售发展轨迹变化的根本原因。 |
根据原文并结合自己的成长思考,谈谈你对励志类图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