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三聚氰胺的堕落
“三聚氰胺”本来名不见经传,由于“三鹿奶粉”事件而一夜成名。
三聚氰胺是德国人李比希1834年在寻找新的有机化合物的旅途上合成的。自1939年美国利用三聚氰胺生产模塑料、层压制品以来,三聚氰胺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角色,主要用途是与甲醛结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它做成的塑料不易着火,耐水、耐老化、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如果再玩点花样,经混炼、造粒等工序,这种塑料还能“抢瓷制品的饭碗”。现在很多日用器皿、卫生洁具或者餐具,看上去很白,质地各方面跟真正的瓷制品也十分相似,但受到碰击或者被摔打时,却不像瓷制品那么脆弱。这些东西,十有八九就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做的。
除了做塑料,三聚氰胺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突出表现。用丁醇、甲醇醚化后,三聚氰胺可制成高档装饰漆。汽车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涂层上,都有它的身影。我们可能每天都在与它大眼瞪小眼,或者是亲密接触,只是大多数人对它知之甚少而浑然不觉罢了。甚至,有时候我们翻翻书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很多高级特种纸都是经过三聚氰胺“处理过”的,有着抗皱、抗缩、不易腐烂等优点。如果想要制作一幅军用地图,这种纸显然是非常合适的选择,而最重要的用途则是用来制作纸币。另外,三聚氰胺也还操心我们的穿着。作为纺织纤维的处理剂,三聚氰胺可使纤维具有防老、防皱等性能。
三聚氰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好处,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后来三聚氰胺居然变成了“高蛋白”,混进了饲料和奶粉队伍里。
三聚氰胺摇身一变成为“高蛋白”,最开始是出现在饲料中,时间可能比人们所知道的要早。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饲料生产商都打过三聚氰胺的主意,主要是在生产牛、羊等“大型动物”的口粮时加入。不好的消息是,三聚氰胺是一种无味的化学物质,牛羊们自然享受不到任何额外的味道。更坏的消息是,三聚氰胺被认为有毒性,虽然这种毒性十分轻微。实验表明,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喂给大鼠、兔和狗后,不会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但是,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后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那么,最早吃上三聚氰胺这种“高蛋白”的羊和牛为什么没事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牛羊肾功能相对较强,能顺利代谢毒素,并排出体外。后来,小猫小狗吃的饲料中也现三聚氰胺的身影时,问题就来了。小猫小狗的代谢能力跟牛羊比起来差远了,于是三聚氰胺在体内积少成多,并最终让一些不幸者丢了性命。如果要给三聚氰胺的食用者划分代级,牛和羊应该是第一代食用者,小猫小狗是第二代,第三代则是一些婴儿。从饲料到奶粉,从动物到婴儿,打扮成“高蛋白”模样的三聚氰胺再也藏不住自己的狰狞面目。很多孩子因为吃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而患上了肾结石,这可能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三聚氰胺的用途”。
饲料和奶粉中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高”饲料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当然,所谓的“提高”是一种“虚高”,通俗点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三聚氰胺本不是什么蛋白质,更不是什么“高蛋白”。如果知道现在生产三聚氰胺的主要原料是尿素,那么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认为这东西也能吃。三聚氰胺被称做是“假蛋白”,它之所以被人选定为最好的蛋白质冒充者,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因为氮元素含量非常高,达到了66%。而现在测定蛋白质含量主要使用“凯氏定氮法”,即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含量。于是乎,在眼神不太好的“凯氏定氮法”面前,每个三聚氰胺分子“带着”6个氮原子很顺利地蒙混过关,为饲料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符合标准“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食用者而言,要“吃出”三聚氰胺也不容易,因为它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
. 题目“三聚氰胺的堕落”含义是什么?以此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 文章说“三聚氰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好处”,具体有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 科普文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主要的语言特色。
(1)二是因为氮元素含量非常高,达到66%。
(2)如果再多点花样,经混炼、选粒等工序,这种塑料还能“抢瓷器制品的饭碗”。
. 在去年国内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充当了什么角色?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波光淡然冷静潮湿的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水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选自《文苑》2006年笫8期)
【注】梭罗(1817-1862),19世纪美国作家、思想家。《瓦尔登湖》是梭罗于1854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作者于1845年至1847年在家乡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描述了他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B.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梦”,这些梦,似乎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C.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理想来衬托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D.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棱罗等进行心灵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

E.文章以“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收束全文,具有照应文题,卒章显志的作用。
结合文章,简述你对文题“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含义的理解。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的所用手法与作用。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棱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对于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京师大中文系贺仲明教授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
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因此,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心灵的层面上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2011年3月6日《新华日报》,有删略)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C.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D.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精神亚健康“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这种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
D.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论述类文本,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文中引用南京师大中文系贺仲明教授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作者在文中把“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单独作为一段,意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抵达
苏沧桑
雨夜,船潜入东河,像一束静静的光,潜入幽暗的历史深处。从千年之前的五代开始,东河就像一曲丝竹,在杭州城最繁华地带辗转吟唱,一直往南,最后汇入浩瀚的钱塘江。
船,必定会惊扰到时光,以及安睡在时光里的人们。我们每穿过一座桥,桥洞浮雕里的千年市井百图,便在灯影里,一一活了过来。四季河景,花街,花灯,百行百工,百姓……都有了颜色,声音。
“你好啊。”“你好。”“再会啊。”“再会。”
这些人,这些声音,一次次轻轻簇拥着我们靠近,又簇拥着我们离开。
雨还在下,树影婆娑,灯影朦胧。一个水边亭台里,传来现代舞曲,两对中年男女,在雨夜里忘我地跳着交谊舞,如古老昆曲里美丽的幻影——仿佛,我们顺着河水,已经抵达清代,元代,南宋,五代十国,或是,更从前。
雨声里,船一次次挣扎着回到现实,而从历史深处被拽回来的我们,突然变得沉静。
其中一座桥,叫万安桥,是古代夜航船的停泊处。
船过万安桥的时候,我跟同船的朋友们说:“看,我妈妈家。”
母亲住在上城区的最北边,我住在上城区的最南边。这个“上上之城”,东南可眺钱江,西北可览西湖,自唐以来,就是杭城珍异所聚、商贾云集、官衙邻毗、名贤辈出的最繁华之地。如今仍是。
十年前,我搬到凤凰山脚、钱塘江畔时,深感清代李渔举家迁居吴山后所题:“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记得暮春时节,陪刚出院的父亲在东河边散步,过来一条挂着灯笼的小船,母亲说,从我家门口的万安桥上船,只要三元钱,一直坐到梅花碑,上河坊街,沿南宋御街走,就是你家门口了。
我愕然,原来,繁华喧嚣里,我们母女,竟然有这样一条静静的东河可以相互直达。
于是,那个暮春的傍晚,父母执意陪我一起坐船,去体验一下母亲说的话。游客极少,两岸灯光次第开放,微风很慢很慢地吹过,小船在静谧的空气里很慢很慢地走。我想,这时候,岸上车水马龙中的人们看过来,我们多么像古代的人,慢慢地顺水而过,去生计,去赴约,去出嫁,去悲欢离合。这么慢,这么静,他们会羡慕吗?
“真幸福。”母亲说。她常常这么说。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就会真的幸福很多。
此时,母亲又回老家小住去了,我的思绪抵达母亲后,又随她抵达了故乡。故乡也有这样一条南门河,也是一座城镇的血脉,静静的,慢慢的。当我想着故乡的河水时,我的心是安宁的,因为,无论我在城市里走得多快,我的血脉仍是慢而静的。我想,无论以后走到哪里,只要有这么一条河,我的心便永远是安宁的。
雨继续下,夜继续深。然后,我像一个戴着听筒的医生,摸着东河的脉动,抵达了这个城市的心。
如果说杭城是一个巨人,那么,我家所在的这个杭城最有古老历史文化韵味的区域,应是巨人的心脏。
南宋皇城、御街遗址在此。八卦田在此。凤凰山、吴山在此。城隍阁在此。清河坊在此。胡庆余堂在此。万松书院在此。历史与传奇在此……
下船后,我以伞为帆,让自己成为一条船,在一条又一条深夜的大街小巷里,游走,触摸,探究,感受。
我想起,每个清晨,我在此醒来,出发,一路向北奔波,一路目睹这个城市新鲜、时尚、生机勃勃的早晨。每个黄昏,我又匆匆向南,回到此地,蜗居,休养,生息。却从不知道,原来,当我枕着这颗城市的心入梦,它,正一头枕着钱江潮的怒涛,一头枕着东河静静的涟漪。所以,它的身手如此敏捷神速,它的脉动却如此从容不迫。
午夜,终于在熟悉的家门前靠岸,仿佛又听见母亲说:“真幸福。”
是啊,我们总在路上奔突前行,焦灼疲惫。我们总在寻找,有什么方式,可以抵达安宁?原来这么简单,一个雨夜,一条船,一条河,就可以。
(2013年8月2日《今晚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船行桥洞,洞壁浮雕里的千年市井百图,在灯光的照射下——活了过来,这说明当时雕刻艺术水平的高超。
B.作者借“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的诗句,来写搬到凤凰山脚、钱塘江畔时的感受,再现居住环境的优美。
C.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从万安桥坐船,只要三元钱,就能到家时,作者“愕然”了,这充分体现出母女思想的隔膜。
D.作者在写“巨人的心脏”时,列举了南宋皇城等九处风景名胜,意在表明这个说法的有根有据、名副其实。

E.全文叙议结合,情理交融,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了“抵达”的多重内涵,令人深思,启人心智。
作者写雨夜的经历时,为什么要将文笔伸向历史深处?请结合文章前七段文字简要回答。
画线句“如果说杭城是一个巨人,那么,我家所在的这个杭城最有古老历史文化韵味的区域,应是臣人的心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末作者质疑:“我们总在寻找,有什么方式,可以抵达安宁?”读完全文,你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远古图腾
李泽厚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状、球状……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穿孔的狐或獾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均匀、光滑等)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上述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饰”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及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也许,只有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的。
B.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遥远,因而前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后者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C.两者似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D.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等萌芽在内的上层建筑。

下列对山顶洞人“染红穿戴、撒抹红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对于他们甚至连同动物都一样能引起生理的刺激作用,但对他们却还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
B.这标志着他们拥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的开始,而不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
C.红色赋予当时的原始人群不仅仅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意义。
D.这种行为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表明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就算真正开始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七十年代河姆渡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中国史前文化的秘密被揭开,近八千年前的文明已初显。
B.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很均匀、规整,而且还能打磨骨器,自觉加工“装饰品”,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
C.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红粉,并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质化的活动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D.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可能复现,但我们可以凭借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去约略推想其面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天姿
刘醒龙
(1)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2)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3)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拂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4)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5)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6)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7)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8)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9)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10)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201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下面对文章的有关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第(3)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两种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
“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加以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