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每小题3分)
眼下,“山寨”是个热得发烫的词汇。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主要特征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从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知名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山寨产品”从手机起步,逐渐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又几经演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时间,“山寨鸟巢”、“山寨熊猫”、“山寨网站”、“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红楼梦”纷纷出炉,大有席卷之势。
有专家认为,“山寨产品”并不是完全的盗版和剽窃,其中包含着大量创造和创意的成分,只要没有明显侵权和恶意毁谤,对于这种创造性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山寨文化自有其流行规律,顺应规律进行疏导,比强行压制更有益于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山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原产品的一种戏仿,它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以一种戏仿方式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山寨文化”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持警惕和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山寨文化”中都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剽窃和颠覆因素。这些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更是现代文明、道德良知的一种集体退化。
“要问‘山寨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必须先问为什么‘山寨文化’能够生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陆贵山强调,“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山寨文化”的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潮流和态势。但“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一些涉嫌触犯法律的“山寨产品”,有被规范的必要,一些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来蓄意误导、欺骗顾客的产品,更应该迅速叫停。
有学者预测,“山寨文化”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文化”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文化”;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文化”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
.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寨文化”是一种新兴的备受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
B.“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在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C.“山寨文化”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自有其流行规律,只要合理疏导,对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具重要意义。
D.“山寨文化”之所以存在并蔓延,是因为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

.下列不属于对山寨文化持警惕和保留态度原因的一项是    (   )

A.“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
B.“山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
C.“山寨文化”包含着剽窃和颠覆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
D.“山寨文化”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主要特征为创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B.“山寨产品”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误导、欺骗消费者。
C.对于具有剽窃现象的山寨文化,有人认为应当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坚决给以制止。
D.从“山寨文化”的发展态势看,要么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要么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波动方程到无线电
我们生活在一个波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将空气中的压缩波识别为声音,我们的眼睛探测光波。发生地震时,破坏是由穿透地球的地震波造成的。
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几乎必定会想到波,但他们受到的启发来自艺术:小提琴的琴弦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样类型、同样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如2:1或者3:2,它们就会产生共同弹奏时听起来极为和谐的音符。弄明白这种现象的是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他得出,弦振动最简单的形态就是一根正弦曲线。还有其他的振动方式——一条以上的波合入这条弦的正弦曲线,也就是音乐家所说的和声。
近20年之后,让•勒朗•达朗贝尔进行了一个相似的过程,但他关注的是简化运动方程式而非方程式的解。结果他得到了一个描述弦的形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优美的方程式,这就是波动方程,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原因之一。
波动方程经过修正后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成熟的波动方程让地震学家能够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这个领域最大的成就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而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基于波动方程的。
但波动方程影响最深远的产物来自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1820年,大多数人还在用蜡烛和灯笼照明,如果要发送信息,你就得写信。100年之后,家中和街道都有了电灯,电报则意味着可以发送跨越大洲的信息,人们甚至开始通过电话与人交谈了。
这场社会和技术革命是由两位科学家的发现所引起的。1830年左右,迈克尔•法拉第建立了电磁学基础物理理论。当时,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在寻找与万有引力类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在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则不这么认为:他假设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麦克斯韦通过模拟流体运动数学重建了这些公式。到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描述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他通过对方程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成功得到了波动方程并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因为从未有人想到过,光、电和磁之间存在这样的重要联系。不仅如此,麦克斯韦的方程式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一些波长超过我们所能看到的电磁波将改变这个世界:它们就是无线电波。
1887年,海因里希•赫兹从实验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但他没有意识到它们最具革命性的用途。如果在这样的波上加入信号,那么你就可以和世界对话。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而现代通讯的全套装备——从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了,而这些都是源自4个方程式和一些简单的计算。麦克斯韦的方程式不光改变了世界,它们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节选自伊恩·斯图尔特《主宰你生活的七个方程式》,有删改)
下面关于“波动方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波动方程是一种简化方程式,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主要原因。
B.波动方程让很多科学家得到启示,但它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以至随后产生的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与它有间接的关系。
C.波动方程能够帮助地震学家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并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
D.波动方程的发现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类型、同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共同弹奏时就会产生极为和谐的音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麦克斯韦的4个方程式,描述了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还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无线电波将改变这个世界。
B.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并由此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首次证明了光、电和磁之间的重要联系。
C.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认为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却认为,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D.海因里希•赫兹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对话用途,是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它变成了现实。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生活在波的世界里,波无处不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数学家和科学家们都会想到波。
B.如果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就会产生和谐音符,这意味着频率不成简单比的波会产生噪音。
C.波动方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引起了社会和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D.在地震学领域,波动方程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逆爱(佛刘)
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了,就去夺。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了。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奈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响起了枪声。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答。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
(选自2011年第8期《山花》)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后来日本鬼子围村时,七爷带领兄弟舍命掩护桂花和乡亲们,才打开了桂花爱情的心扉。
B.桂花其实并未与七爷“拜天地”“入洞房”,但“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这只不过是没有遇上意中人而给前来说媒者的一个托词。
C.桂花是一个刚烈之女,自从七爷有了拔枪保家卫国的举动后,对七爷的爱热烈奔放起来,时而嘱咐七爷小心,时而面露钦佩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白空间”在读者脑中拉伸了故事的长度,也增加了人物的厚度,使得小说精彩纷呈,韵味无穷。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形象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
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逆爱指违背常情、不合常理的爱,含贬义。小说的题目是“逆爱”,有人认为应改为“真爱”,你认为哪个更佳?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文字阅读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窗帘
王 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大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
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
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月
袁炳发
马倌原来不叫马倌,从省城下放①到韩店村,生产队长②安排他放马之后,村里的人就开始叫他马倌了。
马倌下放之前,是做什么职业的,村里人一概不知,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村里谁家来个信,找马倌给读,谁家回个信也找马倌去写。马倌是有求必应,每次都把村里人应对得满意而归。
马倌刚来到这个村时,并不怎么喜欢这里,但久了却渐渐喜欢上了。
他喜欢上了这里的炊烟、河水、田野、锄头、牛马、鸡鸭鹅狗。
马倌躺在放牧的大草甸子上,眼睛望着湛蓝的天空时,就想:我要把这里改造成人间的天堂!
马儿们在草甸子上悠闲地吃着草,马倌便开始在心里构造韩店村的未来。
晚上,马倌把吃的饱饱的马儿们拴在马棚里后,就匆匆向韩队长家里走去。
韩队长五十多岁,膀大腰圆,嗜酒如命,每天饭桌上酒不离口。
马倌到时,韩队长正坐在炕上的饭桌旁喝酒。韩队长放下喝酒的大碗,问:“马倌,有事么?”
“有。”马倌就坐在韩队长家的炕沿上,把自己对韩店村的未来构想讲了出来。
韩队长听后未语,端起那大碗,一口喝干,队长的媳妇见状立马又给斟上。
队长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他哈哈大笑了几声后,说:“马倌,你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怎么啥都不懂?你来这里是改造自己,而不是来改造什么土地的。懂吗?”
马倌闷着头走出了韩队长的家。
从此,马倌就一门心思地放他的马,把马儿们放养得膘肥体壮。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村里的疯姑娘小云开始天天来大草甸子上陪马倌放马。
其实,小云不是疯,用马倌的话说,是失忆。
小云在失忆之前,正和省城的下乡知青涛热恋。不幸的是,涛在离韩店村不远的那条大河里洗澡时溺水身亡。
小云哭的死去活来,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她都要去那条大河边上,一坐就是一天。
一次,小云在那条大河边被一场大雨淋了以后,便患了感冒,发烧不止。待烧退之后,小云就失忆了。
大草甸子很辽阔,有风吹来时,马倌就和小云在风里奔跑。跑累时,马倌就和小云坐在草地上。马倌给小云讲一个又一个好听的童话,马倌想用童话的奇幻世界,唤醒小云姑娘沉睡的记忆。
几个月后,小云的肚子竟然大了起来,马倌知道自己百口莫辩了。
果然,村里的人都说是马倌把小云的肚子搞大了。
小云的爹妈也天天找马倌哭闹。
韩队长见到马倌破口大骂:“马倌你真是畜牲,连个疯子都不放过!”
马倌说:“不是我。”
无论马倌怎么解释,韩队长和村里人都铁定了小云的肚子大是与马倌有关。
最后,由韩队长决定,让马倌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小云。
傍年根儿底时,小云生下了个男孩儿。转过年的春天,马倌被落实政策返回省城。这时,韩店村的人才知道,马倌原来是省城一所著名的大学心理学教授。
返回省城的教授,继续着他和小云的日子。教授每天上班执教。小云虽然失忆,但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却都是能料理的。
每天晚上,饭后,教授都要拿出一副扑克牌,陪小云玩。教授说这是在梳理思维,有利于小云的记忆恢复。
教授和小云玩坏了一副又一副的扑克牌。日子在教授和小云手里的扑克牌中,飞快地流逝着。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教授离休了,小云的儿子也长大了,去了一所大学读书。
一天,教授正在和小云玩扑克牌时,教授脑袋突然一歪,便人事不省了。那一紧张的时刻,小云感觉自己的脑袋“嗡”地一下,记忆便恢复了。
小云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
抢救无效,教授因脑出血而死亡。
小云在整理教授的遗物时,发现了教授写给她的一封信。
小云:
人终究是要死亡的,为防不测,我事先给你写下了这封信。
我走后,如果有一天你的记忆恢复时,记住,一定要把儿子的亲爹找到。
小云看完教授的信后,便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大脑深处寻找儿子他爹。
一个雨夜,一道闪电之后,小云的面前突然很清晰的闪现了当年韩店村韩队长那副红紫的面孔来,甚至还有一股令人恶心的酒气也扑面而来。
小云立即报案,写一纸条:马倌,孩子他亲爹找到。
然后,把纸条丢进脸盆里焚烧了。
附注:①下放: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干部、知识分子等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工作生活。②生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组长。
小说中的教授(马倌)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小说并没有太多关于时间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要以“岁月”为标题?
有人认为,小说中“失忆”和“恢复记忆”的情节设计不巧妙,你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小说一开始介绍主人公的时候,不直接说明教授的身份,只叫他“马倌”,使主人公的身份变得很神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韩队长见到马倌后故意破口大骂:“马倌你真是畜牲,连个疯子都不放过!”充分表现出他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
C.小说描写了马倌和小云牧马时的情景,虽然只是白描,却表现出了人物的轻松和自由,让原本黯淡的岁月有了一抹人性的光辉。
D.小说直到最后才道出当年的真相,洗雪了教授的冤屈,而小云将纸条焚烧,正是对教授最好的告慰。

E.小说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韩队长和教授对比,村民和韩教授对比,小云前后状态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