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洪湖水,浪打浪
熊召政
①我曾在雨雾迷蒙的四月,航行在烟波浩淼的太湖,听忽远忽近的渔歌,看雁落平沙的远景。渐行渐远而略无歇泊,乃是因为,我觉得江南最好的花汛和鱼汛,总在桨橹不及的前渚。我亦在天高云淡的八月,翻越雪花飘飘的念青唐古拉山口,千里万里,怀着朝圣的心情,我来到地球上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面对千万顷纤尘不飞的澄碧,我眼含热泪跪下去。在那里,我不可能得到舣舟的乐趣,但是,我知道了什么叫圣洁,什么叫宁静。它们有着溶解一切喧嚣的空灵,有着翡翠一般的冷润的颜色。
②然而现在,在这红叶摇落的暮秋,我记忆中的这些湖水,突然像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去了。一只古铜色的的臂膀,奋力地摇着桨板,把我带进另一片苍茫的波心。
③映日的荷花,被炎热的夏天带走了;夕照中的芦苇,兀自用大片大片的空翠,抵抗日重一日的秋寒。突然,一只鱼鹰飞起了,被它勾起的晶莹的露珠,又飘然而下,就在溅落的那一刻,风起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推起层层怒涛,在这蕴蓄着闪电飘雷的雪浪中,一曲熟悉的旋律像湖鸥一样掠起:洪湖水,浪打浪……
④听着这优美的歌声,一些早已久违了的诸如苏维埃、农会、暴动、赤卫队等等词汇,顿时像眼前的浪涛一样,沉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扉。这些词汇在七十多年前,就像今天的改革、科技、WTO、民族复兴等词汇一样,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部生活。
⑤风烟滚滚的历史已经凝结成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民族的爱恨情仇已经永久镌刻在烈士纪念碑雄浑的基座上。但是,共和国的子民们,却是须臾不能忘记——苏区——这一个闪光的字眼。
⑥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洪湖给予人们的记忆,首先不是水的定义,而是革命的概念。湖边的村落与老街,曾经红旗漫卷,戈矛林立;湖上的苇丛与荷荡,曾经孕育过共和国的最初的春梦。
⑦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当它的波浪,不再随着战士的碧血一起荡漾;当它的船头,不再站立着戎马倥偬的将军,它仍是那么粗犷地承载着壮丽的日出,那么闲适地浸浮着中天的霜月。晚霞起时,它的水面,就会铺着一层火焰;大雪落下,它的苇花深处,仍会孵出冰清玉洁的童话。枪挑冷月的战士们走了,他们留下的空旷,又被采菱少女的笑声填满;剑啸惊涛的将军们走了,他们留下的故事,已成为扳罾老汉传唱的歌谣……
⑧桨声欸乃,我已在洪湖中走得很远,很远。暮色苍茫,团团野鸭,逐渐与水波合为一色,犹如芬芳的诗韵消失在唐代的酒香里;丝丝荇草,正在等待着三颗两颗渔火,犹如沙漠的旅客,正在等待甘洌的泉水。而我,也正伫立在船头等待,等待寒秋的明月破云而出,等待清朗的月辉下,另一只小舟自深浦荡出,船头上清丽的渔姑,为我再唱一遍:洪湖水,浪打浪…….作者开篇为什么不写洪湖,却从太湖和纳木错湖写起?请概括说明。
.文章的第7段中说:“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结合全文的内容,请阐释“不是这样”的含义。
.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两次引用歌词“洪湖水,浪打浪”的用意分别是什么?请分条说明。
.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谈“中国式文化创新”
吴 炫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饮食文化、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今天的文化已不能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元素”也只能是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而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就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从而赢得全球的真正尊敬。
不错,中国今天已经是经济腾飞的大国了,但这不等于中国已经是文化上可以“创新、生产、出口”的大国了。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使文化创造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不仅经济发展会缺乏文化创新引导而不稳定,而且会使人们只能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导致“价值迷乱”,这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因为世俗化地“满足于现实性富足”的中国人,和有宗教精神支撑的可以超越富足的西方人,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所以西方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易经》八卦图的“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如何让中国人“不满足于富足”,是一个中国现代原创性哲学命题。同时,既然是“创新”,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义”、“知足常乐”的观念中,提取能引导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均是从“抑制”、“轻视”、“淡泊”个人欲望出发来对待富足和享乐问题的,而不是从“尊重个人欲望”和“人生还有不同于欲望满足的另一种努力”出发来引导人们“不在意欲望”的。所以,“中国式文化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
也许有学者会说,理论不需要区分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用就行。而我认为笼统地说“有没有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新潮文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巴金的《家》,但这样的有用,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去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所以鲁迅、巴金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亚洲或本土,中国的“新潮文学”更是走不出中国。如此,依附西方原理的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就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资格。所以上述创新也就不能揭示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性所强调的“尊重个体”、“尊重生命力”、“尊重创造力”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推而论之,中国的《易经》确实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整体性的神秘特点,但儒家的《易传》只是对它的一种解释,中国历史上还有柳宗元这样的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天人不相预”的解释,这就说明今天的“中国式文化创新”还可以改造儒家的观念,建立起不同于儒、道的对《易经》的解释,如此,“新儒家”不触动儒家基本观念的“解释之创新”,就需要进行批判性对待。这样的工作,才是“中国式的文化创新”的应有之意。
(本文有删改)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经济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创新引导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
B.中国的“新潮文学”走不出中国,证明了西方的理论对中国是无用的。 |
C.“中国元素”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
D.只有用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才有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已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 |
E.作者认为,中国尚未走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的“价值迷乱”,因此还不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
13.下列有关《易经》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A.《易经》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
B.《易经》体现的中国文化主张个人要从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进行人生努力。 |
C.《易传》是儒家对《易经》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 |
D.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将《易经》解释为“天人不相预”,认为“天”和“人”没有关系。 |
1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现。
1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中国式文化创新”?请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19.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文中儒雅的长者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21.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22.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徐迅雷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非常精确地说明了今天的纪念意义。
今天,一些空乏的口号式发泄,又翻卷起来,颇有些“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味道,比如网民的“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等。把70年前战犯所犯下的罪行,拿今天的“日本”“日本人”来“替罪”,犹如“先人犯罪、孙辈罚跪”,这多么荒谬。今日日本人当中也有右翼和极右翼,但我们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右翼分子,不区分右翼与其他日本人的不同,就像不区分今天日本百姓与过去日本侵略军的不同一样。
一万次发泄抵不上一次证据的发现。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研究,而不是空乏的口号。73岁的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是厚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主编,他还担负着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重任大责。史料先后已出版了两批,共55卷,3000万字,这是南京学界数十位学者共同参与、历时7年完成的一项庞大工程,是在调查了中国、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历史史料后的血汗结晶。大屠杀证据的发掘研究,是认识历史真相的过程;我们就应该做这样扎实的具体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光顾着说“30万”的数字。
没有具体的、扎实的证据,就难以真正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我们最终会出到第80卷,收集到的证据、史料越来越多。”张宪文说,“我就不信,把这些书摆到日本首相的办公桌上,他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我想,“第80卷”不该是“最终”,今后要一直研究发掘下去;“日本首相”也要区别这个那个,有的首相根本就不会“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历史不是木乃伊。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而不是不做具体的史料搜集研究工作,只会漫天发泄;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对于当今日本右翼的行动,我们应该以行动对行动、用证据对谎言。右翼导演水岛悟,最近弄了部电影《南京真相》(The Truth of Nanjing),号称自己对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他得出一个“非常准确”的遇难者数字:零。对于水岛悟的这一切,你痛骂“日本人真不是东西”有用吗?
记住仇恨是容易的,而记住历史却很难。在新开张的餐馆门口挂个虚张声势的“日本人不得入内”是容易的,让你去搜集发掘验证一条具体的日军屠杀证据却迈不动腿了。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以空洞的国家名称作为发泄对象。遥想当年,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半,在“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问题上,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最终在法官表决中,以1票之差赢得“坚持死刑”,从而使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如果不是在“证据与法理”上面进行大量扎实具体的工作,只晓得空喊口号、发泄情绪、表达仇恨,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不区分具体的对象,煽动莫名其妙的仇恨,这属于一种“爱国贼”,以为自己是爱国,其实把自己祖国的老脸都丢光了。狭隘民族主义者,本质上就是通过损害他人的“手段”,达到最终自残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害人害己”。这许多年来,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蔓延,这是怎么纵容出来的?值得我们理性地反思。
记住历史,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是为了现在避免怒火中烧自焚、焚他。如果只记住仇恨,悲惨历史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苦难的李秀英老人都有这样睿智的认识,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真应该感到汗颜。在当今的和平时代,要温和、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还是要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国家的选择,是民族的选择,也是个人的选择。
6.对第五段中三个加点的“木乃伊”在文中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不是木乃伊”与“今天要挖掘的历史‘木乃伊’”相同。
B.“历史不是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C.“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D.全不相同。
7.对文中所有事例的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先人犯罪,孙辈罚跪”的现象,为了说明盲目的仇恨是根本不区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泛 滥。
B.列举张宪文编辑史书的事例,说明空泛的口号是无用的,扎实有力的史实才能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才是反击日本右翼分子的有力武器。
C.举水岛悟所拍电影的事例,意在说明谎言是需要行动来戳穿的,而那些空洞的言论在别人精心编造的谎言前毫无用处的。
D.举梅汝璈的事例说明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空洞的国家名称作发泄对象。
8.通读全文,对“记住历史,不要记仇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味空喊“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口号,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发泄,是记住了仇恨,而不是记住了历史。
B. 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灾难,就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
C. 在今天,正确的民族主义应当是区别对待历史与现实,区别对待日本人民与极少数日本右翼分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两国关系,着眼于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发展两国关系。
D. 记住历史就是应当记住那段历史,以那段历史为耻,警钟长鸣,时刻提防日本的再次入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伦敦交响,年轻没错
迈上北京保利剧院的指挥台,为两个小时后的正式演出排练,丹尼尔·哈丁抬腿脱下左脚鞋子,作势要敲打面前的乐谱架。指挥台下,伦敦交响乐团100多位乐手大多埋头调弦试音,只有几个人注意到他的顽皮,笑着看他。他把鞋穿回去,“嘘嘘嘘——”
还是这招管用,剧院顷刻无声。
去年秋季,1975年8月31日出生的哈丁正式成为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
在还没获得这一任职,但业界已经传开消息的时候,哈丁上了《BBC音乐杂志》的封面。偶像气息十足的大幅照片一旁,醒目标题是:“丹尼尔·哈丁,红得太早?(TOO MUCH T OO YOUNG?)”
3个月前,哈丁刚刚在伦敦巴比肯音乐厅指挥了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英国媒体对这位从欧洲大陆回来的年轻同胞一点也不客气。乐评人安德鲁·克拉克对这场演出尤其是《马勒第九交响曲》相当不满意,他在《金融时报》上向哈丁发难:
“再给哈丁20年,他没准能令人信服地拿出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我相信哈丁会越来越好,可是让l00多人的乐团从欧洲大陆飞过来弄这么场演出,有点开玩笑了。他应该跟三流的交响乐团多摔打摔打,再出来现眼……”
乐团的气哈丁也受过了:2005年在法国,他指挥巴黎歌剧院交响乐团排演莫扎特歌剧《女人心》,排练了一场,他被迫甩手走人,因为乐团根本不愿受他的指挥。
“大家总是说我的年龄。”哈丁说,“可是他他们好像忘记了好多大指挥家首演时都很年轻:富特文格勒20岁首演,祖宾·梅塔头一回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时候也才23岁。交响乐团担心的并不是指挥的年龄,而是他的能力和自信。站在一支交响乐团跟前,要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更不可能相信了。当然,演奏完了,你又得有足够的谦虚,回头去质疑自己所有的要求。”
哈丁头一次指挥职业乐团也还不到19岁。17岁的时候他拉同学组成乐团,自任指挥排演了勋伯格的《月迷彼埃罗》,还把演奏录音带寄给了西蒙·拉特。西蒙·拉特当时担任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把哈丁叫到伯明翰,想看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是谁。
“他说我们的演奏比他一星期前在柏林指挥的还要精确。”哈丁回忆,“可他又说,你们显然完全没有理解。”
在年龄问题上,西蒙·拉特是哈丁再合适不过的老师。19岁还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上学时,西蒙·拉特就获得了约翰普列尔国际指挥大赛的第一名,25岁他就出任伯明翰的首席指挥;他自己在事业初期也没少遭受英国媒体的冷嘲热讽。他们曾经戏称他作“拉特宝宝”。
2005年,统领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20年的里卡多·穆蒂退位,哈丁指挥了新演出季的揭幕首场,莫扎特的歌剧《伊多梅纽斯·克里特王》。他获得了长时间喝彩,而歌剧院后台把门的乃至新闻办公室的人都还不认得他。
事实上哈丁的面孔显得比实际年龄还“嫩”。有记者当众问到英国媒体对他的苛刻批判,他语气立刻急促起来,显得很没城府。这个时候倒是乐团的演奏家站出来“保护”他:“他是我们请来的。”
2008年,指挥家柯林·戴维斯80周岁,他将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英国作曲家詹姆斯·马内利的一整部全新交响乐作品。老指挥新作品组合,或许更体现出乐团的另一种“年轻”。
有103年历史的伦敦交响乐团,其实并不似大多外人想象的那样“古老”,除了古典音乐,他们还做很多很年轻的事情。比如他们专门开了一个手机铃声网站,音乐爱好者可以付费下载乐团演奏的音乐做自己的手机铃声,MIDI铃声1.5镑一首,和弦或真音铃声3镑。听听下载排行榜,你就知道古典乐离我们一点不远。网站很注重经营,最新的007电影上映时,头条推荐铃声是伦敦交响乐团曾经演奏的007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也是伦敦交响乐团很早开始做的,1941年他们就为影片《魔影袭人来》演奏音乐,现在他们最著名的电影音乐作品包括《星球大战》系列、《哈里·波特》系列、《魔戒》系列,甚至王家卫的《2046》中的一首曲子也有他们的伴奏。他们的身影也始终在流行音乐当中出现,从披头士的《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直到迈克尔·杰克逊的《真棒》和《颤栗》。2002年,他们还为电子游戏《古墓丽影6:黑暗天使》演奏了全部游戏背景音乐。
乐团成立自己的唱片厂牌LSOLIVE之后,于2005年与苹果公司的ITUNES网站合作,把已出版的所有交响乐唱片放到网站上供付费下载,这也是古典音乐厂牌里的头一家。麦克道尔介绍说,经过统计,网上下载人数是传统唱片消费者的3倍,他们有了很多“新听众”。
伦敦交响乐团中国巡演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丹尼尔·哈丁说起话来常显得紧张,但音乐是他的无人之境,他强调整体流动性的指挥风格,身形很轻松。加演一而再再而三,最后的曲子果然是《星球大战》电影主题曲,现场气氛热烈到极点,最后一个音符,他已经把指挥棒扔进了乐手席。丹尼尔·哈丁和伦敦交响乐团一块儿证明了一件事:年轻没错。
19.在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伦敦交响”的“年轻”的?
答:
20.“在年龄问题上,西蒙·拉特是哈丁再合适不过的老师”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
21.“丹尼尔·哈丁和伦敦交响乐团一块儿证明了一件事:年轻没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22.哈丁的艺术路途给人鼓舞,激人奋进。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年轻?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去看,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但他迟迟不肯给我,还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送钱去,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我问:“少了多少呢?”“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该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了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不好,脑海里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递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之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头尾,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千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事,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辞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突然想起了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中学生读写》,有改动)
19.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位女生,在教室里看到了父亲火急火燎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试写一段心理描写,不少于40字。(4分)
答:
21.文章的题目是“穷人的风骨”,文中的“风骨”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2.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在语言上和结构上都有许多可以品评的地方,试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