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
降雨量(mm) |
地表覆盖 |
|||
非林地 |
人工林地 |
||||
径流量(m3/s) |
土壤侵蚀量(t·km-2·a-1) |
径流量(m3/s) |
土壤侵蚀量(t·km-2·a-1) |
||
1992 |
475.4 |
4.5 |
160.5 |
1.0 |
0.2 |
1990 |
611.4 |
9.9 |
264.6 |
1.9 |
6.6 |
1993 |
815.9 |
10.1 |
272.6 |
2.4 |
0.5 |
1991 |
884.8 |
11.1 |
299.2 |
2.8 |
4.9 |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径流量关系为
A.相同的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径流量是非林地的20%
B.当降雨量增加约86%的时候,人工林地径流量增加3倍
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线性函数关系
D.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大小具有相关性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是
A.相同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
B.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
C.降雨量增加1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1倍
D.降雨量增加1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1倍以上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该图示意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完成16~17题。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A.①⑤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A.产品需求量大 | B.交通便利 |
C.劳动力充足 | D.土地租金低 |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回答14-15题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
B.地处迎风坡 |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
D.多锋面、气旋活动 |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 |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如图中将某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该图、表1,回答第13题。
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此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 |
B.长江下游 |
C.东北平原 |
D.黄河下游 |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11-12题。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 B.c、b、a |
C.c、a、b | D.b、c、a |
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 |
B.西气东输 |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
兰渝铁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干线,是继青藏铁路后西部地区的又一条国土开发性主干线。读兰渝铁路示意图,回答8--10题。关于兰渝铁路沿线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跨越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
B.跨越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 |
C.年降水量小于800mm,植被以森林为主 |
D.跨越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
以下关于建设兰渝铁路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铁路网的布局更加优化 |
B.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
C.缓解陇海、宝成等铁路线的运输压力 |
D.重庆将成为川黔、湘黔、兰渝等铁路线的交会点 |
关于宝鸡所在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省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
B.典型民居是四合院 |
C.境内由北向南依次为中温带、暖温带 |
D.煤炭资源居全国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