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
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
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的原因和背景不包括
A.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长 | 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
C.斯大林的主观认识 |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苏联的1936年宪法和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相似之处是
A.颁布的背景是两国已实现工业化 | B.两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
C.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D.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 |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下列措施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的是:‘
A.余粮收集制 | B.征收粮食税 | C.农业集体化 | D.农产品自由贸易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政治上造成的后果是
A.苏联农业长期停滞 |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C.造成大量冤假错案 | D.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
1936年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A.人民民主国家 | B.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
C.工业社会主义国家 |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