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B.我国在境外投资企业的增多 |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D.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蘩荣的反映 |
B.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 |
C.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政策背道而驰 |
D.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
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 |
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