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制造糖酒、糖蜜和食糖而进行的甘蔗生产,与黑奴贸易和贵金属掠夺一起,成为整个16世纪中西班牙的巨大财源。西班牙国王偿还了他的巨额外债,并资助了他的战争,国王像发了财的冒险家、贵族、商人一样,从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般的扩散了。
——M.博德《资本主义史》
材料二: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的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补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
请回答:
(1)在近代早期,西班牙国王曾经掌握过巨大的财富,依据材料分析西班牙财富的主要来源。
(2)巨大的财富为什么没有使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3)西班牙的财富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5分)罗斯福新政时期围绕法院改革出现了重大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竟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1937年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
材料二答案是清楚的。它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它企图把行动步骤和裁决强加于各级法院……这一议案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司法权的侵犯……据说一个反动寡头政治家无视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一议案在于“拆开法院,以便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也就是说,这一议案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增加法官人数,以抵消某些现任法官的意见……这一议案应该予以驳回,以使类似的议案将永远不会再次提交给美国自由人民的自由代表。
—美国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报告
请回答:
⑴指出材料一中罗斯福改革法院的理由。(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推行这一改革的背景、条件和目的。(9分)
(2)整理材料二中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理由。(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法律依据。(2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请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记
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军费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1641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起草《大抗议书》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 1644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战役大败王党军 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爆发“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
材料二:早在17世纪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议会。在北美的特殊坏境下,它比英国议会有更大的民主性。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地方自治盛行,当地居民直接参政、自己管理自己而不受外来权威干预。事实上早在北美独立战争打响前半个世纪,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人民早已经习惯了选举与投票。当共和民主概念深入人心50年后,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拒绝那顶看上去很美的“王冠”。
——摘自凤凰网《华盛顿真是“因美德拒绝王冠”?》
材料三: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649-1689年的英国先后经历了怎样的政体变化?这反映出英国革命的什么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为什么拒绝“王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理想。结合英、美建立民主政体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探讨中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有机会达成其理想。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政权在天京建立,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个纲领。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政权很快落入反动官僚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1)材料一中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体现了何种思想主张?这两个纲领分别存在何种局限性?
(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尽管未能够维护住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是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是?
(3)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