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回 家
许达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噪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连没老家的也要返乡间。
西方人的乡情虽也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希腊史诗《奥德塞》叙述伟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远了。英国作家却斯特顿认为英诗里最美的一行是“遥远的在山那边”。有些诗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一直到当代小说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鱼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败他时,他大声自答:“没有,是我走得太远了。”然而走远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无动词,因诗意已被乡思贯通了。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们叫“祖国”,把时间推得更远,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镇”,我们叫“故乡”,把时空亲切地连在一起。中国诗人甚至把空间概念“旧家”或“故家”当作时间概念“从前”用,仿佛提到过去就想起家。
家与孝牵住中国人,照礼不许远离。然而留在家有时更要挣扎。唐朝王建有首诗写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纤索擦破了,脚被石砾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却又觉得“父母之乡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离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门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来;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结束前,惨的是归不得:“我已无家,君归何里”;悲的是不得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归,被江南迷住的韦庄甚至还吓别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一般人的肠很有韧性,由于谋生、灾难、做官、放逐、当兵、亡国而离乡的,即使空肠也要回家。
出外谋生的盼望回去团圆。只因拒绝补破网而出去,回来就不愿是补破梦。虽然无地,仍要生儿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妇望君早归,硬望成石头了。即使有地,也不够女儿耕,儿女只好出去,想出头天。同样奋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归贫不归,再贫下去就死不归了。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国也已几百年了。在异邦,用筷子,怎样夹都不如家乡味;思想起,怎样卧都不像长城;捧唐诗,怎样吟都不成黄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认同;然而身在国外嚷叫心爱国内,口再响亮头顶的仍是别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烟囱冒烟,袅袅,了了,乡思却变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责,责备自己脱离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着要回去。
即使几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归。中国的官僚制度一向发达,为了公正防私,不准在故乡当官。当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认识反而歪哥。他们被罚怀乡,偶尔圣贤起来学在陈国时的孔子吵着要回家。清朝来台湾当官的大多要尽快捞回家,像凤山教谕吴周祯苦吟“落落竟忘归”是例外,连少数好官像孙元衡都哼“他乡莫望远”。从前好官也被功名误,慨叹“故乡回首已千山”(陆游),但也有不全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发愿回去服务。屈原早就用很多“兮”标点实话了,以后敢说实话建议或抗议的,都不怕到荒野想家。
到比荒野还恐怖的战场打战的士兵数着归期。不像西方个人主义的反战诗很少提起家,从前中国诗反战的一个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诗经》里就表达得很清楚。回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徂东山”归来的士兵,段段“零雨其 蒙”,回到家却发现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兰从军,听到黄河呜咽,胡骑叫嘶,就听不到父母叮咛;凯旋后天子要把官衔给伊,伊毫无兴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边疆为的不是争功名而是保乡土。唐朝征战繁多,边塞也苍凉了。听到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日日双眸滴清血”(贯休)。战士流血未死还流泪,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归途心情“百尺风中旗”(孟郊),行路更难,“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终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语胡吹,乡人越听不懂,他越得意。有的乡音依旧,但未离乡的孩童不认识老头,“笑问客从何处来?”(贺之章)幸亏仍懂乡音,没被撵出去。从前吴越王钱镠回乡后,也学刘邦把酒给乡亲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的合唱。回乡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长住。陶潜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鸟飞回孤松潜起来,并不想服务乡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种,晚上才“带月荷锄归”,穷得开心。回乡有的满怀壮志,发现早已无家了,但总坚信家是自己创造的,最好在故乡。
1、文章的第二段讲到,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乡情虽也有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请你结合文段作出简要分析。
2、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3、文章引用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文,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样是为表达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到钱镠回乡请乡亲喝酒唱歌,但歌文雅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地合唱。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2)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与本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成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
|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
|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
|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 A.本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
|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
|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
| 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
|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
|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
| D.不同海域中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
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 相应的作用。 |
| B.海洋生产力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 绿素成倍增长。 |
|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 具有重要意义。 |
| D.向海内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 |
重行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第一自然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
|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
|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
| C.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
| D.人类怎样搞经济建设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
下列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
|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
|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
|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
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
|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
|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产物。 |
| 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 C.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
| 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ELNINO)。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于此,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一名最早来自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指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在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两侧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将南美沿岸温暖的表层海水吹送至西部堆积,其海面可比东侧高30—40厘米;同时在南美赤道沿岸则相应出现了为补偿西去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上翻的海水来自深层,温度较低,故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格局。而对大气来说,海水就像一台发热机,西部海温高,被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而东部海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即东南信风),由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气象学家称之为“瓦克环流”。常年如此,结果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因盛行下沉气流,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带;而在西侧菲律宾、印尼一带则恰好相反。
然当有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从而使中、东太平洋深层冷水涌升大大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俗称赤潮)。这样原来的海温分布格局受到破坏,赤道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当增温幅度高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
海温的异常最终影响了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进而使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通常始于冬春,终于翌年冬春,平均每2—7年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全球已发生14次,尤以1997年为最强,直接导致了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
关于厄尔尼诺的成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使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所致;也有人推断,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主要原因。有科学家则从其发生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它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下列对“厄尔尼诺”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最早发生于十九世纪末南美洲的秘鲁沿岸,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持续时间约为一年,相对于以往,如今它发生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危害也越来越大。 |
| B.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较往年持续半年增温幅度高于0.5℃后,破坏这一地区正常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 |
| C.太平洋赤道地区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的最终原因。由于信风的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并且驱使赤道逆流逆秘鲁寒流南下,使之变为暖流,最终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
| D.厄尔尼诺是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它会改变这一地区的水温格局和海平面高度,使原本正常年份的西暖东冷、西高东低变成西冷东暖、西低东高。 |
根据原文,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海洋中,海水易受太阳热量,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只接受海水辐射传递的热量,因此,温度高的海水上空,大气受热后,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反之,则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少雨。 |
| B.南美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表层温度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引起大气变化进而给全球各地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
| 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它可以破坏太平洋赤道地区正常的海温分布格局,使得西侧海温下降,中、东侧海温上升,进而产生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 |
| 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地球自转减速、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
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温的异常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其间首先必然要经历的中间一环是使瓦克环流异常。 |
| B.当南美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增高后,原本瓦克环流圈西部盛行的上升气流最终变为下沉气流,使那里原本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 |
| C.海温的持续增高会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这就破坏了瓦克环流原有的强度与方向,进而破坏大气环流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
| D.海温的异常最终只影响到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而全球气候出现的异常则是由瓦克环流自身的变化引起的。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出现反常现象,导致人类的灾难增多加大,如印尼的森林大火、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这都是由于厄尔尼诺在作怪。 |
| B.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少雨。 |
| C.尽管厄尔尼诺的发生并无严格的规律且危害极大,但人类在这一天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现代气象技术的监测和科学的研究分析,人类完全有可能预测它,从而减少损失。 |
| D.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导致了厄尔尼诺的猖獗,对于这一点,目前科学家们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那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那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
|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
|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
|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
|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
|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微。 |
|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欧美考古学家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的使用。 |
| B.地表上的植被枯萎低黄与油绿茂盛的特别征象可以辨别出已夷为平地的人工遗址。 |
| C.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通过遥感考古就能准确地说出人工痕迹和古代遗址的区别。 |
| D.我国考古学家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解开了游牧民族疆土扩大的千古之迷。 |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中使用遥感仪器就会发现特别征象的区别,说明考古学家不一定要在高空。 |
| B.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战壕当成古罗马水渠,证明遥感考古一定经专业训练。 |
| C.我国从60年代就利用航空照片进行考古,说明我国遥感考古学理论研究较为先进。 |
| D.采用遥感技术考古研究内蒙古,证明这一地区地表环境形成的特别征象非常明显。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汥等。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病菌表皮受损 | B.病菌细胞壁受损 |
| C.病菌失去表皮 | D.病菌失去细胞壁 |
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
|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
|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
| C.L型菌未在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
|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
| B.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病菌死亡。 |
| C.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
| D.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
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既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又可能引发L型疾患。 |
| B.对于细菌性L型疾病患者来说,单用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肯定不会把病治好。 |
| C.抗生素抑杀病菌繁殖,有破坏细胞壁和破坏细胞质两种形式。 |
| D.鉴于L型菌有不容易诊断等特性,所以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