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东汉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时期,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创造了砖结构休系及以石料为主体的石结构体系,而演进为新的拱券结构。在建筑艺术造型方面,又融合了佛教东渐的宗教色彩。秦汉两代,大兴土木,阿房未央,巍峨壮丽,大大开拓了建筑群的总体设计规模和个体建筑的高大形象。这时修建在都城的渭桥、灞桥,不仅长大宽广,而且饰以勾栏,植柳成荫,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化,交融而结成一体。
春秋末战国初期,我国冶炼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了生铁和冶炼铁,进而出现了铁器。铁的出现,大大推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的利用,为大量的石桥建造,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而石料用于桥梁建筑的重大意义,则在于由此而石拱桥就应运而生,在实用、经济、美观等各方面都起着划时代作用。石拱石梁的大量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还提高了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晋太康三年的七里“涧旅人桥”,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出现,而是石拱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品之一。汉画像砖“裸拱”——无拱上建筑的裸露拱券——的出土,证明汉代已有石拱。秦始皇大修天下驰道,规模宏伟。筑路当然必然同时修桥,才能四通八达。《述征记》:“始皇东巡,弗行旧道,过荷水,命百官以下提石以填之,俄而梁成。”这是说由于“弗行旧道”,所以临时提石成梁。传说又有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的故事。海上架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但足以说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是有遇水架桥的愿望和一定程度的相应措施的。实际上,战国时期已大规模造桥,《史记·滑稽列传》记战国魏人西门豹为邺城令(今河南临漳县),“发民凿十二渠……十二渠经绝驰道”。汉赵充国治军屯田,建桥七十二座,都说明当时修桥梁已十分普遍。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谏阻文帝御楼船,称“乘船危,就桥安”,则表明当时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已确认从桥上通过,不仅便利,并且安全。由此,也可说明当时的造桥技术,已给人以安全可靠的信心。在这一时期里,汹涌宽阔的黄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蒲津渡浮桥,在四川产竹之乡,出现了竹索笮桥。标志着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选自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
1.对第二段中画线的“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含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坚固耐用的石料造桥,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寿命。
B.石拱桥更容易将桥的实用功能与美的造型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C.建桥所用的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从建造石拱桥起有了更大的提高。
D.节省了建造木制桥梁所需要的大量木材和大量的人力工时,更经济实惠。
2.文章认为“七里涧旅人桥”是“成熟的作品”,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一“成熟作品”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在汉代已有的石拱技术是石拱桥建造的技术基础。
B.渭桥、灞桥这样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桥梁提供了仿照模式。
C.铁的出现为石料的多方面利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D.人们对石拱桥多方面优点的认可使建筑它成为了一种需要。
3.以下各项不能证明“以秦汉为主……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开头加线的句子)这一论断的一项是( )
A.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
B.有关西门豹、赵充国等人建桥的记载说明当时建桥已十分普遍。
C.黄河蒲津渡的浮桥、四川的竹索笮桥,说明桥的种类当时已相当齐全。
D.“七里涧旅人桥”这样的成熟作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建造石拱桥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拱桥的建造需要打造各种类型的石料,这只有在冶炼铁的技术发明之后才能够做到。
B.成熟的石拱桥是在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的。
C. 人们对石拱桥使用的安全性有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这一点《汉书·薛广德传》作了说明。
D.建桥是为了使用,使用促使人们建更多的桥,文中的大量例证都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白色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一次性塑料泡沫快餐餐具,我国全年消耗达4亿至7亿个。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便把用过的塑料快餐餐具抛之窗外,甚至列车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全国铁路每天废弃的塑料快餐餐具高达150万只,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
而且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就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着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的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机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为770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我国的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要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1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品油,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为此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
B.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 |
C.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之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的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
D.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中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特性的污染现象。 |
对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 |
B.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
C.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品,用后即扔,充斥于各种场所。 |
D.废旧塑料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难以对其生物降解。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
B.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
C.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 |
D.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囚绿记(陆蠡)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①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②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注: ①猗郁,茂盛的样子。②蕈菌,蘑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文中所说的被囚之绿,实际上就是一株常春藤。 |
B.文中对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先称其为“绿色”,然后又称其为“绿友”、“绿囚”,称谓的变化暗示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
C.“我”因为心中魔念作怪,所以囚住了常春藤,这个魔念实际上对绿的一种挚爱。 |
D.文中写到“我”从前住乡下时,一个友人剪除了自己不忍剪除的杂草,“我”当面批评了友人,怪他多事。 |
文章第二段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这朝东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的房间,“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请你结合本文实例来赏析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囚绿”是表达文章主旨的重要环节,文章命名为“囚绿记”自有其道理。
(1)、请你理顺本文的思路,填出思路链 “见绿”——“”——“囚绿”——“释绿”——“”。
(2)、请你谈谈文章命名为“囚绿记”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砷”细菌颠覆了什么
11月2日,美国《科学快讯》刊发了美国宇航局(NASA)天体生物学家西蒙博士的研究论文—“一种能够利用砷替代磷生长的细菌”。此次发现的“食砷”细菌GFAJ-1能在不含磷元素的培养基上,利用砷元素生长。而且菌株GFAJ-1体内的生物大分子中也含有砷元素,这就说明对于食砷细菌而言,磷元素能够被砷元素替代;同时也预示着,生命的“必需元素” 不再是“必需”。
“食砷”细菌的发现,不仅颠覆了科学上对生命“必需元素”的定义,且引发了公众对外空生命的无尽遐想,该消息一度被误传为 “NASA发现外空生命”。为此,NASA的专家不得不反复重申:此次发现的“食砷”细菌是在地球上首次发现,而并非是传言的外空生命。
西蒙博士和她的团队在莫诺湖湖底的沉积物中分离天然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不断提高砷元素的浓度。最终筛选到了能耐受较高砷浓度的“嗜砷”细菌GFAJ-1。
当培养基中去除了磷元素后,西蒙博士惊奇地发现,菌株GFAJ-1在完全不含磷元素的培养基中也能生长。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GFAJ-1是利用了砷元素替代磷元素去合成生物大分子,行使生理功能。
一株平常的“嗜砷”细菌竟然还是“食砷”细菌。此发现改变了此前科学界对于生命“必需元素”的认识。同时,这也预示着此前在人们所自认为的“生命禁区”中,可能还存在没有发现的生命形式。
长期以来,碳(C)、氢(H)、氧(O)、氮(N)、磷(P)、硫(S)被认为是形成生命体的“必需元素”。缺乏其中的任意元素,蛋白、核酸、糖类、脂类等生物大分子都无法合成。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细菌到分化复杂的高等生物,生命“必需元素” 对于生命体而言绝对是“必须的”。英文中六种生命必需元素的缩写,常常连起来组成了专用称谓“CHONPS”。但是,“食砷”细菌的发现,至少已经就将磷元素从“CHONPS”的名单中划出。
而此前,磷元素普遍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元素”。磷在生命体中主要以磷酸根(PO43-)的形式存在。磷酸二酯键维系着核酸(DNA,RNA)的基本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后者细胞才能选择性地“吐故纳新”。而三磷酸腺苷(ATP)更是被称为细胞的“能量货币”,细胞通过合成和水解其中的“高能磷酸键”去贮存和释放能量。
因此,对于生命体而言,从分子结构到细胞功能,从新陈代谢到能量转化,磷元素都是不可替代的。磷元素对于生命如此重要,早在1987年《科学》杂志就刊出名为“自然界为什么会选择磷”的文章,对磷元素的重要性进行详尽阐述。
然而,若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说,砷和磷却是性情相似的“兄弟”。
在化学元素表上,砷元素与磷元素同属氮族元素。二者化学性质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砷的分子量更大,化学性质也相对活泼。与磷相比,砷元素更具“金属性”。
正是由于磷元素与砷元素的相似性,细胞内部的代谢途径常常不能区分二者。一般情况下,当细胞摄入砷后,砷会进入磷的代谢途径。而砷的“金属性”,又使其在水环境内极不稳定。过短的半衰期导致其不能行使磷元素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了砷元素的中毒。
(选自《南方周末》2010年12月23日版,有删改。)对“一种能够利用砷替代磷生长的细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菌株GFAJ-1体内的生物大分子中含有砷元素,证明对于食砷细菌细胞而言,砷可以进入磷的代谢途径,行使磷元素的生理功能。 |
B.NASA的专家反复重申:这种食砷细菌是在地球上——西蒙博士的培养基上——首次被创造出来的,而并非是传言的外空生命。 |
C.食砷细菌能够耐受较高砷浓度的环境,最后能在完全不含磷元素的培养基中生长,利用砷元素替代磷元素去合成生物大分子,由“食砷”变为“嗜砷”。 |
D.食砷细菌的发现,至少证明,对简单的单细胞细菌而言,磷元素不再是“必需元素”。 |
从原文看,下列对形成生命体的“必需元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长期以来,碳(C)、氢(H)、氧(O)、氮(N)、磷(P)、硫(S)被认为是形成生命体的“必需元素”,其中,磷元素在六大“必需元素”中是最重要的一种元素。
B. 生命“必需元素” 对于生命体而言绝对是“必须的”,是因为“必需元素”主要只用来合成生物大分子,缺乏其中的任意元素,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无法合成。
C. 传统观念看来,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细菌到分化复杂的高等生物,生命“必需元素” 对于生命体而言绝对是“必须的”。
D. 菌株GFAJ-1体内的生物大分子中含有砷元素,这就说明对于生命体而言,磷元素能够被砷元素替代;同时也表示着,生命的“必需元素” 不再是“必需”。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借助磷脂双分子层,细胞才能选择性地“吐故纳新”。 |
B.由于磷元素与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一般情况下,当细胞摄入砷后,砷会进入磷的代谢途径,但不能行使磷元素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了砷元素的中毒。 |
C.“三磷酸腺苷”(ATP)之所以被称为细胞的“能量货币”,是因为细胞通过合成和水解 “三磷酸腺苷”中的“高能磷酸键”去贮存和释放能量。 |
D.“食砷” 细菌的发现改变了此前科学界对于生命“必需元素”的认识。同时预示着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可能还存在没有发现的生命形式。 |
根据原文,食砷细菌究竟颠覆了传统科学中的什么观念?
材料概括分析题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但如果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施政目标中,政绩考核需要对幸福进行量化,而幸福本身又很难被量化,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地方虽有建设“幸福××”的良好意愿,但其会不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形成“一个目标,两种表述”的割裂呢?现在就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文章对地方政府把施政重点转向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请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社会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徐友渔
①掐指算来,“国学热”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②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狗——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④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类似于费希特在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过是电视台捧起来的三两个说书人式的明星,我们听到的,不过是明星们签名售书的新闻和码洋数如何高的利好消息。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
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⑤“国学热”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妨看一看当今的英语热、电脑热等等,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一直高热不止,原因无他,对年轻人的生计、前途至关重要而已。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国学热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但问题在于,它也没有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当前的文化明星宣传两大主题,一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退到个人的内心生活,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急需解决的今天,这一剂心理麻醉药固然有少数人欢迎,但大多数人是不会买账的;二是乱世出英雄,纵横捭阖、借力打力的道理,这能引起少数政治家和商人的兴趣,但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无关。对于现代化生活引起的困惑,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焦虑,国学中不可能有现成解答,当今的文化明星也不想研究和讨论。
⑥国学作为安邦定国的原理是早已过时了,现在谁会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呢?它的某些教诲可能在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中有用,但这需要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这一点,国学要发挥正面作用还不容易。
⑦人们可能记不得了,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国学热”兴起时,主流媒体上弄出的响动,并不下于这几年,但《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它无疾而终。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还没有多元文化的氛围(一些“国学热”的头面人物也不过幻想恢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还没有想清楚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真正的“国学热”还是来日方长,需要经历反复和曲折才能出现。从全文看,作者对近年来的所谓“国学热”持什么样的态度?
第⑤段论述当前的“国学热”无法长期热下去,请简要说明其思路。
要想真正让“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